去年7月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35号),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了规范,同时直接推动银行理财业务朝着事业部制方向转型,实现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随后,各家银行纷纷推动理财事业部制改革,甚至成立了银行资产管理子公司。
作为中国资产管理第一大行,工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韩松日前在接受凤凰财经专访时表示,2009年工行就在全行业率先成立一级部门——资产管理部,走在业内前列,其后工行资产管理业务得以快速发展。数据显示,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工行资产管理规模约2万亿,在国内约15万亿的银行资产管理规模中首屈一指,资产管理规模保持年均40%的增长速度,收入保持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工行为超过1600万个人客户与40万法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2014年为客户创造的收益超过900亿元。此外,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工行也不断努力。去年底,工行推出基于互联网理念的“e灵通”产品。该产品实现了7*24小时交易与T+0秒到账,特别适合交易型客户。工行理财还建立了专门的微信平台,在很短的时间内粉丝就超过了2万。
经过多年摸索,工行资管部的自身定位十分清晰,即未来将在工商银行[-0.37% 资金 研报]集团体系下,按照大资管的战略,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工行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合作的过程,比如在2.1万亿的资产管理总量下,我们的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工行的销售体系来完成。在销售过程当中,严格按照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定去进行。”韩松表示。
“各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根据自身管理、业务、风险管控的状况,不断的去推进事业部制改革。”韩松强调。
事业部制改革是通过各部门合作的基础上推动的。韩松表示,要捋顺各部门之间的利润分配机制,思路是先把蛋糕做大再来分蛋糕,而不是在蛋糕既定的情况下考虑分配的问题。事业部改革过程中的利润分配机制具体体现在销售手续费、投资管理费、项目推荐费的分配比例上,对此目前工行各部门已经捋顺。
——如何理解工商银行的“大资管”战略
“我们在几年前就成立了资产管理部,不是说把它作为一个简单的业务品种去考虑,是把它作为一种战略去考虑。”韩松所说的战略就是工行提出的大资管战略。
2014年,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提出银行业要推动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打通理财客户的投资需求和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推动银行由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转变。而在今年年初的业绩发布会上,姜建清提出新常态下,工行要将大零售、大资管、大投行业务作为该行盈利增长的新引擎,大资管战略在工行的转型进程中举足轻重。
在韩松看来,大资管战略是工行转型过程中得出的结果,经历了一个长期摸索和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具体可以概括为,“在工商银行经营转型的特定时期,对内整合集团资源,多部门合作;对外全市场配置资金,多机构合作,实现资产管理业务价值创造的最大化,这就是目前我们对大资管业务的理解。”对于这句话如何理解,韩松表示每句话都特有所指。
所谓“特定时期”,是指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工商银行持续推进经营转型,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根本上是要服务于工商银行整体转型的战略目标;
所谓“行内多部门合作”,是指由于资产管理业务本身的跨领域、跨产品线特性,决定了其不可能由一个部门来完成。具体到工行,就是要积极凝聚工银集团的发展合力,不仅是资产管理部来做,还有可能涉及到私人银行部、金融市场部、基金公司工银瑞信、保险公司工银安盛等,前中后台都是多个部门来合作完成的,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所谓“行外多机构合作”,是指商业银行在推进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中,必须与市场上的多部门、多机构进行合作,包括券商、保险一系列机构开展合作,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这种合作意义更大。
“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资产管理业务价值创造的最大化。这里面既包括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收益,也包括银行要夯实未来盈利转型的基础,获取良好的回报。”韩松表示。
——推进以净值型为导向的产品转型
促进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打破刚性兑付,实现“买者自负,卖者有责”,是监管层出台35号文的一项重要考量。
据韩松介绍,2014年工行资产管理业务以净值型产品为导向,进行了大规模的产品转型,目前绝大多数产品已经从期次型产品转型为无固定期限产品。从数据来看,2014年初,工行资产管理业务80%是期次型产品,20%是无固定期限产品,而到2014年底,80%是无固定期限产品,20%是期次型产品。
“这种产品转型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也符合监管的导向,更为下一步向完全净值型产品转化打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韩松表示。
韩松认为,从工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来看,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大致经历两个阶段:即前十年完成存款向理财的转化,在利率管制的大环境下,存款利率上限受到限制,银行理财业务作为一种先行者,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这一阶段主要是“谁在卖”的问题,客户看重的是产品收益与银行品牌。而下一阶段,随着期次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的转化之后,那么投资品的选择与市场风险的把控就成为了关键,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将由理财向财富管理转变,这一阶段的主要是“谁在管”的问题。
——加快推进投资管理模式转型
为符合8号文等监管要求,工行资管部对资产端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减少了非标资产的占比。据韩松透露,2014年,工行投向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投资品,占比提升了7.7个百分点,投资于非标债权资产的资金的占比,同比下降9.3个百分点。目前工行资管约50%的资金投向债券型产品,其中44%是投资债券,有28%是投资于非标。
除了债权市场,工行资产管理部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投资占比约为9%左右,全部为高净值客户和法人客户所投资。韩松认为对于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主要是根据客户的投资意愿和监管要求来参与,专门设计“博股通利”等净值型产品满足客户意愿。通过结构化方式投资定向增发、股票质押回购等资本市场领域。
——加强风险管理模式转型
首先,明晰银行资产管理地位十分重要。中国理财市场一直存在刚性兑付的问题,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韩松认为首先要对银行理财的定位进行明晰,他认为作为一种法律关系,银行理财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在法律上应该是一种信托关系。
其次,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存款向理财转变,理财资金可能是十万、五十万、一百万的概念。理财向财富管理转型,可能是一百万、两百万、五百万的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考验的是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建立与银行投资管理能力和水平相匹配的一个风险管理体系。” “要针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的特点,建立适合今后业务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工行资产管理这艘航空母舰在惊涛骇浪中平稳前行。”韩松坦言。
再次,产品设计需要不断完善。在产品设计上,根据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为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设计不同的产品,做到低风险与低收益、高风险与高收益挂钩。比如有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销售的低风险T+0产品,也有线下销售的风险相对高的净值产品。“如果说5%到6%的收益水平,让客户去损失全部本金,这可能和投资者的预期是不一致的。”韩松表示。
此外,要在制度上实现风险隔离。韩松认为,事业部制和公司化改造,是使风险有效隔离的手段和方式,对打破刚性兑付可以发挥作用。在他看来,银行理财长期作为商业银行的子部门存在,在业务开展初期一定程度上享用了商业银行信誉,刚兑和隐性担保也由此产生,但银行理财部门进行事业部改革之后,将具有独立的经营决策权和较强的自主性,独立考核,在风险上也与银行的表内业务进行隔离,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依托于商业银行信用,资产收益取决于投资品的表现,从自身来讲也不应该向客户支付固定的收益。
最后,加强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理财产品收益方式长期以来的特性与投资者的习惯将使理财产品的转型任重道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监管机构和我们各家银行肩负起投资者教育的使命,在产品转型的同时正确引导投资者的观念。”韩松表示,因此,投资者教育依然是金融机构解决刚性兑付不得不去长期面对的任务。(李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