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有墓主名字的六面铜印
对鸟纹圆形金饰
褐釉青瓷香熏炉内烟灰
昨天,记者在南京市博物馆的会议室内,看到考古人员小心翼翼拿出几样“新鲜出土”的珍贵文物。据介绍,今年3月24日,在铁心桥尹西村后头山停车场内,挖掘机在取土时发现一道古墓砖墙。随后雨花台区文化局通知了市文化局和南京市考古研究所。至5月10日,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确认存在4座墓葬,属家族合葬墓。昨天,尹西村考古工地领队陈大海等专家表示,该家族墓的发掘,是近年来南京六朝考古方面一次较为重要的收获。
墓地概况:
四联墓为东晋中期家族墓
昨天,陈大海向媒体介绍了墓地的概况和时代,“本次考古共发掘4座砖室墓,呈‘一’字整齐排列,墓门朝南,由东到西依次编号为M1—M4。”在这四座墓中,都发现有棺床和祭台,封门前都有斜坡墓道和砖砌排水沟。陈大海表示:“在南京地区,这属于六朝砖室墓的中小型规模。”
而据介绍,这四座墓皆未遭盗掘,每个墓室只能放下一口棺材,因年久朽烂,仅剩铜、铁馆钉。4座墓共计出土各类遗物标本近百件,以陶制明器和青瓷器为主,其他还有铜六面印、铁剪刀、金饰品、银钗、胭脂、头像砖等。根据4座墓的排列方式、相对一致的形制及出土器物,考古专家认定这是一处家族墓,且时代相近,同为东晋中期。
墓主身份:
六面印证明墓主是东晋士族张迈
一座古墓被挖掘,最令人关注的,无疑是是否能够揭开墓主的身份。据介绍,这种能够揭开身份的文物,在六朝墓中尤其缺失。然而,这个家族合葬墓中,这样的文物还真幸运地被考古人员给找到了——一枚六面铜印!其六面都有文字,分别是:“张迈”、“张仲人”、“张迈白事”、“张迈白笺 ”、“臣迈”、“白记”。专家解读称,这面铜印是墓主人生前用过的,他的名字是“张迈”。“仲人”是他的字,“ 白事”则是信件行文中常用语。
陈大海昨天表示,《晋书》里的确曾提及张迈其人,但是否能与墓主对应上,还需要细细考证。据《晋书·张光传》记载,西晋时期,有个将领张光,早年立有战功,升任梁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张光在与叛军作战中激愤而死。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做张炅,一个叫张迈。张迈在父亲战死后不久率兵出城报仇,也战死在沙场。
不过,专家称,无论这个张迈是否为史书上记载的人物,根据这枚六面印,都能判断出印主是有教养的士族。陈大海昨天告诉记者,六面印出土数量很少,这是南京市考古出土的第六枚,全国范围内出土的也就十几枚。因为出现了篆刻史上新颖的书体“悬针篆”,因此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六面印为私印,用途多样,只有具备一定身份地位的士族才会拥有。
那么,其余三座墓又是谁的?陈大海表示,按照当时的墓葬制度,父子不能同穴,只有平辈的才行。而其中1号墓和2号墓同在一个墓坑,一般应该是夫妻合葬墓。另外,2、3号墓中都出土了很多女子首饰,加之墓穴规格相同,因此推测2号墓主或是张迈原配,而3号是继室,4号或是妾。
出土文物
瓶形金饰上下中空,可成一串
昨天,记者看到了十余件出土文物的真容。其中,2、3号女性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金饰小件,记者现场看到了一件鱼形的金饰,大小可握在手心;另有对鸟纹圆形金饰共四枚,图案相似又略有区别,十分亮眼;还有一枚花瓣形金饰,如今只剩三个花瓣,据专家称原本应该有六枚;另有瓶形金饰,上下中空,据分析应该是可以串成一串的饰物。
胡人画像砖力证东晋对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正在南京市朝天宫博物馆展出,其中有一块出自铁心桥王家山M2东晋墓的墓砖,其侧面有一个大眼睛、高鼻梁、戴毡帽的人物形象。联展开幕时,现场专家告诉记者,这个人是胡人,也就是古代人口中的外国人。这块砖头的出现,证明了东晋时期的南京人对“老外”的确不陌生。
而如今,力证东晋时期与国外文化交流的文物又多了一件。在本次的东晋家族合葬墓中,在M1号甬道一块地砖上,出现了一名光头胡人的头像,再次证明了当时多民族大融合的情况。
墓主爱物香熏炉里还有烟灰痕迹
昨天展示在记者面前的文物中,有一只褐釉青瓷香熏炉,陈大海告诉记者,这只香熏炉里还有残留的烟灰痕迹!看来是把墓主生前用过的爱物直接下葬了。据介绍,六朝时,士大夫家中惯用香熏,甚至被子、衣服都要用香熏一遍。而记者现场看到,透明盒中还有几块掺杂着粉色和褐色的土块。陈大海告诉记者,根据鉴定,这应该是女性墓主用过的胭脂。记者 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