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高要求,一边是整体水平不高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曾经严重阻碍了公共文化的发展。在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今天,加强产品与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能,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各地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丰富服务主体,整合服务资源,让公共文化真正惠及老百姓。
化解高需求与低水平的矛盾
不管社会上对手机“低头族”有多少负面评价,很多人离不开手机已经成为现实,而这只是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一个小变化。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人口大规模流动、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从前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保基本。当电视和网络开始深入生活,老百姓的文化品位逐渐提高时,人们对高雅艺术等高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越来越突出。而公共文化以往“你给我收”的服务方式也存在问题,群众学文化、掌握艺术技能、自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搭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平台;同时,企业和民间文化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空前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群众通过手机等网络终端获取文化信息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面对服务环境的巨大变化,一些地区却面临着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不高、文化资源尚未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状况。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以提升效能为导向,不断寻求创新。近年来,各地借力现代技术,广泛吸纳社会力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对接老百姓的新需求。
不断创新,满足百姓新需求
过去,政府“管”“办”兼顾,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就是政府,客观上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提升。近几年,公共文化的服务主体越来越多元,逐步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深圳图书馆等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让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机构管理。浙江省嘉兴市“文化有约”将文化系统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也纳入平台,参照公共文化机构给予补贴。此外,上海等地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委托市场、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据了解,目前,文化部已经研究起草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和指导性目录,以指导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良性发展。
现代社会“人以群分”,人们喜好多元,且对于服务获取的便利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手段不断创新。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建立“彩云服务——我阅读、你买单”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把读者阅读置于流程最前端,成功实施公共图书馆服务“阅读—采访—分类—编目—典藏—再出借”的“流程再造”。浙江、广东、天津、吉林等地探索实行基层文化设施合作联办、委托管理,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博物馆,使群众能够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高雅艺术进剧场”活动已经举办了近4个年头,包括歌剧、交响乐的演出节目都是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项的作品,有的甚至获得过国际大奖,观众只需要掏10元到50元的票价。如今,高雅艺术已经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强合作、整合部门资源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丰富资源的做法。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与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联合主办“我演我家”2014家庭情景剧推选展播活动,共有来自20多个省区市的近百部作品入围,这些作品都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内容资源。
《意见》提供了遵循路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将“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重要部分,明确提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提出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加强产品与服务供给提供了遵循路径。
“服务供给的出发点是公民需求。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公民处于被动状态,这造成服务供给缺位、供需错位的现象,应当建立起公民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因此,《意见》中提到‘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政府仍然是服务供给的责任主体,通过了解公民需求,决定服务由谁生产,如何生产,并对服务生产者提出一系列的标准,最终向公民负责。”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吕芳说。
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各地已经有了计划。“2015年,我们将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有约’,从市一级推到县市区,整合共享。再通过数字化服务,比如手机APP预约、数字电视等方式,让老百姓在任何时间、空间都能够进行很好的互动。”浙江省嘉兴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陈云飞说。而据北京市朝阳区文委主任黄晓伟介绍,朝阳区将以提升效能为导向,加大社会化的推进力度,并推动京津冀区域联动,加强与河北、天津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融合发展。(记者 刘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