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高远实习生余梦妮跟工人学制造、随农民学插秧、树林里的喇叭还传来不停的马列宣讲……1975年,借由英国文化委员会一个交流项目,吴芳思(FrancesWood)与八名英国学生到北京学习一年,他们亲历“文革”末期并感受到那段狂热与荒诞交织的时代。多年后,吴芳思将她的留学经历写成《留学北京》一书,日前,该书汉译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没有特殊待遇的留学生
“赴英的中国学生都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学习英语以便继续进行‘文化大革命’。可是我们却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吴芳思在书中写道,1975年学校的生活很清苦。寒冬腊月,洗过后晾在绳上的衣物被冻得硬邦邦。洗澡只有一个淋浴头,还得和二十个朝鲜的女学生合用。
虽作为交流生前来,吴芳思似乎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待遇。和同班中国学生一样,半年时间在工厂里,跟制造火车头的工人们在一起;或者在农田里,向农民学习如何捆白菜;在泥水里,学习如何插秧。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度过。“每个星期六上午,有两个小时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必修课。此外体育课也是必修的,包括练太极剑、推铅球和扔手榴弹。”吴芳思在书中写道。
吴芳思学的是中国历史,但当邓小平第二次受到批判之后,历史书随即改写,他的名字被抹去。从树上的喇叭里不时传来政治宣传、马列宣讲———“只有在播放又一位老革命家逝世的消息时才会暂时中断”。
狂热与荒诞交织的时代
归国后,吴芳思长期担任大英图书馆中文组组长,成了著名的汉学家。1991年,应吴芳思之邀,中国佛教研究专家方广锠到英国图书馆从事敦煌遗书编目工作直至2009年。“每次到她家闲聊,谈起当时一些趣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得知吴芳思将留学经历写成《留学北京》后,方广锠就一直想把该书翻译为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
在方广锠看来,吴芳思1975年9月到北京时,中国正处于“文革”末期。“这是一个史诗般的时代。狂热与荒诞交织,暗流与觉醒涌动,孕育着即将发生的转折与巨变。”方广锠认为,《留学北京》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用细腻、鲜活的笔触,生动记录了中国那一段独特的历史;以真实、具体的人物及事件,再现了特定年代中不同地域的社会与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