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刊今日《中国教育报》
有消息说,此前一直被列入中央定价目录中的教材拟退出政府定价机制。教材退出政府定价,让市场来决定教材的价格,这无疑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或许它可以打破长期以来教材市场几家“独大”的问题。价格放开以后,虽然具有职业操守的出版商会在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上花功夫,但唯利是图的商家也有可能会在降低成本,拓展销路上动脑筋,整个教材的发展前景未必一片光明。
消息一出,有不少人担心的是教材会不会涨价,但我担心的则是教材的品质会不会进一步下降。
长期以来,教材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垄断性。其一,教材不是谁想出就能出的;其二,用谁出的教材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国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该制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地方在选用教材时,需要从教育部审定的教材目录中进行选用,在具体操作层面,一般是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列出的目录中进行选取,根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教材由县区政府买单。
因此,教材不是谁想出就能出的问题,也不是想卖给谁就能卖给谁的。首先,拥有出版教材的资质就非易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出版的教材要能进“目录”。正因为如此,谁一但有了出教材的资格,又进了目录,那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教材的征订者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于是,出版商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包括营销成本),在装帧设计、纸张、印刷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偷工减料情况。这恐怕就是中国大陆的教材装帧设计、纸张、印刷等质量远不如国外乃至港台教材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当中还有一个“关系”与“人脉”的问题,教材市场的腐败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
同样因为出于降低成本的原因,我们的教材排版很少考虑儿童的视觉发育和特征的实际情况,普遍存在字体、字间距、行距过小、过密的问题。至于装帧、插图更很少有聘请像丰子恺这样的专业人员来设计绘制的,于是常常会出现图不达意,乃至出现科学性或文历性的错误。更为可怕的是油墨质量差,翻开教材,总是异味扑鼻,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
这些问题,或许会因为定价的放开会得到解决。但是,如果管理措施跟不上,说不定原有问题非但没得到解决,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因为,发生这些问题的土壤并没有铲除。比如,应为“竞争”的存在,有关机构为了均衡利益,同一省份不同地区会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科目也会选用不同的版本。这种“竞争”在价格放开以后,原本在教材选择和订购环节出现令人担忧的权力寻租、商业贿赂、收取回扣等腐败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
也就是说价格的放开未必能够提升教材的品相,当然教材价格也未必会提升。常识告诉我们,教材的盈利不在价格,也不在质量,而在销量。
如何防止可能延续和出现的这些问题,一个重要举措,恐怕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尤其是要有一个权威、公正的第三方监管机构,而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另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就是要加强每一个环节的监管,比如教材编写人员和装帧人员的遴选;纸张、油墨的选择;排版、装帧、绘图、印刷;上市、招标、使用版本确定;乃至使用以后的评鉴等环节的严格的、专业的监管,也就是世界上流行的“同行评议”。要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当然,还要确保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选择与评估教材的可能与作用,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价格放开以后,如何维护教材市场稳定,确保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质量更专业,更精致,更环保,更体现人文关怀,恐怕除了管理措施要跟上之外,还有一个提升职业操守的问题。没有相应的职业操守,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确定,还是排版、装帧、插图的设计绘制,纸张、油墨的选择,印刷的精致等等,都是难以得到保障的。
另外,据笔者所知,有些国家的教材、教辅资料完全是政府买单,学生自由选用、循环使用的,不存在定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教材也能普遍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话,说不定我们所担心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