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1月25日电(记者 崔峰 任珂 王博)老旧的桑塔纳咯吱咯吱冲下陡坡,碾过初冬结冰的河道,冰面沿着轮胎的痕迹裂开细纹。对于才让旺杰来说,这样的条件并不艰苦或危险,反而更能激起他将公正和正义带给藏区民众的动力。
才让旺杰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员。这里近八成住户是藏族民众。虽然已步入21世纪,但这里还有不少藏族民众依然逐水草而居,因此寻找当事人常常会给法官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在不通公路的草场,他们只能停下车,步行数小时甚至一天时间,前往当事人家里。
当日送达法律文书的人家住桑科乡,是这起民事官司的原告。当事人指责丈夫不务正业,嗜赌成性,还常实施家庭暴力。原告因此起诉丈夫,希望能判决离婚,并分割夫妻共有财产。法官要求其举证家庭所有财产的数额,比如多少只牛羊,需要开出证明,当事人表示难以办到。
按照民事审判原则,原告有举证的责任。“但是大多藏族群众起诉到法院后,就认为一切是法院的事情了。”虽然解释说明法律义务责任颇花费精力,才让旺杰觉得,至少藏族群众有了遇到矛盾和不公找法院裁判的意识,这恰恰证明了多年来普法教育的成效:法律观念在藏区也逐渐深入人心。
在当事人家里,才让旺杰盘腿坐在炕上,用藏语跟当事人讲清了所有可能的法律后果。不少法律术语在藏语中并没有对应的释义,经过多年学习和摸索,才让旺杰将晦涩的法律术语转化成平实的语言让藏族群众听明白。
以债务偿清为例,当地风俗是请来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拿出欠债人帐篷里的所有东西偿还欠债,但家里的佛龛和锅等绝对不能拿走。才让旺杰就用这种方式把这个法律概念解释清楚。
“翻译成汉语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钱还清。但是锅又不能拿走,藏语里找不到跟汉语词汇完全一致的表述方法。”才让旺杰说。
像才让旺杰一样精通藏汉双语的法官,成了藏区普及法律的桥梁。才让旺杰力争将每次的诉讼、调解都当成法律普及的机会。“通过跟我的接触,他们能慢慢了解法律规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是你应有的权利,当这些权利受到损害,你可以运用法律维权;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一定会受到法律制裁。”
和所有民族一样,藏族民间有特殊而根深蒂固的裁判风俗:族中有威望的长者分头调查,开会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互献哈达,平息纷争。
这些风俗,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曾有描述,如杨显惠所著描写藏区风情的《甘南纪事》中,就曾提及藏族民间解决纠纷的“赔命价”。
“这跟法律是完全不相符的。”才让旺杰摇头说,这种裁判方式往往也会因为宗族势力的影响,妨碍结果的公正。但这样的藏族“习惯法”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规范功能和控制作用。对此,才让旺杰有一套自己的办法。
“裁判中,法律准绳是必须坚持的底线,同时结合民俗进行调解或裁判,能保证判决得到有效执行。”才让旺杰说。
前不久,才让旺杰接手一桩夏河县阿木去乎镇的家庭财产分割官司。当地有两名藏族男女长期共同生活,形成家人认可的事实婚姻。男方去世后,女方想要分得其在县城附近购买的房屋。依照法律,女方应可继承全部财产。但按照当地的习俗,这样的裁判不能得到男方家人的理解,势必会给执行带来障碍,甚至引发双方冲突。
才让旺杰和同事主动将两个村子里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请到县城,和他们一起协商调解,最终双方答应各自做出让步,解决了纠纷。
从事法律工作的17年来,才让旺杰经手的案件大都能让双方信服,实现案结事了。因为尽责尽心,才让旺杰去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今年又获得“全国最美基层法官”的荣誉。
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在整个甘肃省法院系统中,像才让旺杰一样,能够运用藏汉双语承担开庭和从事法律文书翻译的,只有7名。藏汉双语人才稀缺,才让旺杰拥有的机会很多,但他一直保有自己内心的坚持,“能利用法律帮助弱势者,帮助自己的同胞,那种成就感,其他现实利益无法比拟。”(宋玉萌、白靖利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