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频道 > 时政观察>正文

刘杉:政治局会议释放九大信号

时间:2015-05-04 16:16:48  来源:凤凰财经  作者:   字号:TT

 4月政治局会议颇受瞩目,无论是实业投资者还是股票投资者,都在等政策。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二季度肯定无法触底,若没有新政策出台,全年经济增速也会跌破心理下限。官方心理底线是7%,但真正底线是6.8%,如果全年经济增速破了这个指标,不仅影响来年经济增速,更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在经济政策要讲政治背景下,宏观政策注定还得使劲挥一挥“看得见的手”。

  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讨论了经济形势,并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规划通过后,不日就会公布,这不仅明确了三地发展如何走好一盘棋,也会起到稳增长的短期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政治局会议释放了9大信号。

  信号一,第一次全面评估经济全貌

  中央政治局对宏观经济出现了新的判断,即“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发生幅度较大的调整,一些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

  这是中共高层第一次对中国经济调整效果做出全面判断,从宏观到产业,从市场到企业,甚至商业模式变化,都得到中共决策者的评估。在这样的背景下,宏观调控的方式和节奏也会发生变化。

  中央政治局认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之中,外部需求收缩,内部多种矛盾聚合,经济运行走势分化,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得出这样的判断,显然对改革效果表示满意,但同时认识到外需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必须采用新思路。

  信号二,宏观调控稳增长打头,防风险断后

  虽然政策总基调没有变化,但宏观政策强调“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稳增长是第一位的,促改革是第二位的,调结构退居第三。这意味着宏观调控可能会短期恢复老办法,以达到稳增长目的。

  信号三,房地产要刺激,市场环境要改善

  在宏观政策中提到“要完善市场环境,盘活存量资产,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意味着可能继续出台鼓励购房的税收和信贷政策,以起到消化住房库存,进而刺激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作用。无论如何,在房地产经济下,能够卖出房子,就可以稳定增长。如果房地产能够借此机会实现市场环境改变,并最终形成市场机制,长远看,是好事情。不过,就怕地方政府将房地产政策当做激素用,只看短期效果。

信号四,拉投资是头号办法

  就稳增长而言,最有效办法仍是固定资产投资。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认真选择好投资项目,做到有市场,有长期回报”。政府后续将出台相关投资政策,不仅增加政府投资项目,同时也会改革融资融通机制,通过疏通资金渠道,来为固定资产投资供血。由于国家开发银行已经明确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因此在支持投资方面,国开行或充当重要输血角色,以解决“资金循环不畅问题”。

  信号五,财政政策转向管理总需求

  财政政策一定会更加积极,除了支持政府投资,也会进一步减税减费以刺激民间投资和消费。但比较起来,供给政策见效慢,需求管理才是财政政策重点所在。

  信号六,货币政策一定会更加宽松

  政治局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如何理解这个说法,并不容易。宽松货币政策难以向实体经济传导,问题出在银行,因为银行风险偏好改变,贷款风险意识提高。那么如何疏通传导渠道,恐怕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疏通银行渠道。这可能要在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银行增加实体经济贷款。但在企业贷款意愿降低,以及企业和地方政府“借新还旧”条件下,仅仅靠政治压力并不能起到很好效果。另一个传导渠道是直接融资,即通过一个健康活跃的资本市场,将宽松的货币供给转化为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这既要求股票市场要稳定,同时要尽快放开企业IPO管制,增加上市公司数量。

  信号七,股票市场进一步活跃

  二者比较,一个好的直接融资市场,才是利用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更可靠的办法。由此判断,宏观当局在降低市场风险条件下,会进一步活跃股票市场。

  政治局同时还强调,国企改革方向没有变,保护私有产权政策没有变。这是给私人投资者以定心丸,寄望于民间投资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但这个过程仍会缓慢,毕竟市场环境改善需要过程。不过以此刺激全民创业,并辅以股票市场诱惑,小企业注册或现繁荣局面。

  信号八,防风险是底线,刚性兑付不会打破

  与以往不同是,此次政治局提出将“防风险”纳入综合平衡内容,一方面是想避免因经济下滑导致债务风险,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股票市场泡沫积聚,导致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因此,在推行积极货币和财政同时,政府也会采取谨慎金融监管政策,以降低和化解风险。如此判断,股票市场会继续降杠杆,同时影子银行等金融产品仍会保持刚性兑付环境。

  信号九,京津冀协同关键是服务一体化均等化

  此次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将启动三地经济一体化进程。

  京津冀规划迟迟未能出台,其中原因是利益难以协调。三地协同的核心不难确定,北京肯是唯一核心,否则首都经济圈难以成型。关键问题是北京的利益如何调节,特别是外来人口疏解问题比较挠头。只能干,不能说,这是事实。政治局会议称,京津冀“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求“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这是解决北京大城市化病的优先药方,如何转移产业和人口是问题关键。产业转移了,企业走了,人口能否跟着走,恐怕不取决于政策,还要看市场环境变化。当然,政策如果硬要人口走,也能做得到,但人口减少结果就是出现新的洼地效应,新的人口仍会涌进北京。因此,疏散人口的关键是实现社会服务均等化,即首先在京津冀地区实现教育、医疗和养老一体化和服务均等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布局问题。

  四月政治局会议透露出新的信号,经济仍有下行压力,宏观政策将会进一步宽松,在祭出新手段同时,老办法也会粉墨登场。但可以肯定的是,定向调控已经转化为全面刺激,新经济能否脱颖而出,仍需观察。

刘杉

  作者:刘杉,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兼任南开大学国经所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著有《中国再平衡》,《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