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保险频道 > 博客>正文

险企出海多元化路径渐明 投资品种几近全覆盖

时间:2014-12-31 11:35:21  来源:  作者:   字号:TT

 2014年,中国险企大举“出海”:境外买楼、收购海外金融机构、设立境外机构……“有钱任性”的险企可谓出尽风头。业内人士预计,在监管政策逐步放开的背景下,中国险企“走出去”的步伐将不断加快,险企海外投资正逐渐成为常态。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和对稳定收益率的追求,国内第一、第二梯队的险企大多有海外投资的计划,投资资产也由股票扩大到不动产、股权和私募基金,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

  险资海外扫货买楼

  随着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预期的下降,保险公司对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且稳定的海外商业地产的热情正持续升温。自2013年7月中国平安以2.6亿英镑买下了伦敦劳合社大楼,成为险资投资海外不动产第一单后,2014年险企海外投资动作频频,在法兰克福、悉尼、伦敦等地屡次出手投资不动产。

  6月,中国人寿和卡塔尔控股公司联合斥资7.9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4亿元)购买下伦敦金丝雀码头10 Upper Bank Street这一超过100万平方英尺(9.3万平方米)的大楼。

  10月,全球酒店巨头希尔顿全球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同意以19.5亿美元的价格将曼哈顿最负盛名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出售给中国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收购价格创下美国酒店业史上最高成交纪录。

  11月,阳光保险以4.63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4.5亿元)收购澳大利亚悉尼喜来登公园酒店。该酒店是美国喜达屋酒店集团位于澳洲的旗舰级酒店,也是悉尼核心CBD区域的地标式酒店,拥有557套设施豪华的客房与套房,每间房间折合约72.6万美元。

  据外媒报道,12月,中国平安提交了对法兰克福The Squaire大楼的收购报价。知情人士透露,The Squaire的要价可能高达10亿美元。此外,泰康人寿和基汇资本(Gaw Capital Partners)打算以2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9亿元)购买伦敦金融城的地标性建筑Milton Gate,目前他们正在对这项交易进行签约前的尽职调查。2009年和2010年这栋楼经过了两次倒手,交易价格分别合人民币12亿元和16亿元。

  相关统计称,中国险企在海外投资物业总金额已超过200亿元,交易活动主要集中于芝加哥、伦敦、悉尼、墨尔本、洛杉矶和旧金山这6座城市。除上述险企的实质性动作外,还有更多的险企正在关注并积极推进。目前,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等多家国内险资机构就海外房地产投资仍在展开相关谈判。中国人保、中国平安相关负责人此前都曾明确表示,正计划加大境外不动产投资力度。

  对险资投资海外物业的范围,保监会规定:“险资直接投资不动产,限于发达市场主要城市的核心地段,且具有稳定收益的成熟商业不动产和办公不动产。”发达市场主要包括英国、美国、新西兰等共25个国家或地区。

  虽然保监会对险企境外投资余额的限制仍旧沿袭2010年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即不超过险企上季度末总资产的15%,但险企境外投资的单项投资比例限制放宽,不再设具体的比例要求。据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全年流入国际地产市场的中国资金规模可能达到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房地产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且相比国内的不动产来说,海外市场更加成熟,回报率较为稳定,保险企业以海外投资不动产方式拓宽投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这是提升企业运营灵活性的方法之一。

  “海外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以后是新常态了,”一位保险研究所研究员表示,一方面因为许多保险公司有这方面的投资战略,比如之前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安邦保险以及阳光保险都先后出手海外房地产;另一方面则是源于险企对收益率的要求。

  对此,橡树资本一位负责人指出,随着欧美经济的不断复苏,其一线城市的顶级地产投资收益可观,甚至被作为债券的替代品。

  本土险企尝试“走出去”

  除了海外扫货买楼,中国险企在收购和设立境外机构方面也已经起步。

  10月13日,安邦保险宣布收购比利时一家保险公司FIDEA。该保险公司经营历史已有100余年,通过多元化分销渠道向个人客户和公司客户提供综合性保险服务。这是中国险企首次收购欧洲保险公司100%股权。而仅仅两个月之后,比利时德尔塔·劳埃德银行母公司德尔塔·劳埃德集团宣布以2.19亿欧元(合人民币约17亿元)将其出售给安邦保险。据了解,德尔塔·劳埃德银行历史悠久,开业至今已260多年,主要面向高端私人银行和企业客户,提供存贷款和资产管理等金融产品和服务。该银行也是上述FIDEA保险公司的重要银行合作伙伴。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安邦的投资结构,基本上属于全仓海内外银行、保险,外加少部分地产业务。“银行是安邦最集中的仓位投资,这种集中,已经上升到核心运营,不仅仅是投资,而且是大量收购、组建银行。”

  与此同时,国内保险公司设立境外机构也迈出了第一步。据悉,中国人寿旗下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获准在新加坡设立一家寿险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亿美元。

  “此前中国人寿(海外)公司曾在香港、澳门设立分支机构,原则上还属于在国内部分。”国寿海外副董事长兼总裁刘廷安表示,国寿是希望借助香港、澳门的开放市场发展海外保险业务,并非真正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

  上世纪90年代不断有民营保险机构成立,尤其在中国入世之后,大批国外保险巨头涌入国内市场,希望从中国这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分得一杯羹。然而,国内保险公司“走出去”的路途却不平坦。目前,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56家外资保险公司,而仅有12家境内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了30家营业机构,有7家保险机构在海外上市。

  不过,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和险企的逐渐成熟,加之保险“新国十条”鼓励中资保险公司尝试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为我国海外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走出国门参与海外竞争的步伐将会加快,预计在未来几年中,保险行业还会出现一些并购事件,包括寿险和非寿险公司。非寿险公司可以通过并购拓展到新兴市场,而寿险公司则通过并购来缩小其在产品上的缺口。

  境外投资品种几近“全覆盖”

  截至2014年9月末,中国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达152.82亿美元,较年初增加近14亿美元。在险资境外投资增速上,三季度增速达8.3%,高于二季度增速0.06%和一季度增速1.54%。不过从整体上看,险资境外投资比例还比较低,仅占总资产的1%左右,距离15%的监管比例上限还有很大空间。

  全面放开的保险投资新政,已经为保险资金出击海外打通了“任督二脉”。为支持保险机构自主配置、提高收益、抵御汇率风险,《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已将境外投资范围大大拓宽。具体而言,货币市场类包括期限不超过1年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逆回购协议、短期政府债券和隔夜拆出等货币市场工具或者产品;固定收益类包括银行存款、政府债券、政府支持性债券、国际金融组织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权益类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全球存托凭证、美国存托凭证、未上市企业股权等。

  “对于中资保险企业而言,固定收益资产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这不仅包括债券,还有贷款,如住房贷款和欧美市场相关的贷款等。”一位市场人士介绍,适合中国险企投资的境外其他资产类别有很多,如私募股权,而保险公司所投资的私募股权一般是没有杠杆的,还有欧美股票、对冲基金,以及通常不大会被提及的农用土地。

  也有保险公司管理层向记者透露,他们也在关注资产证券化、夹层债券等海外非标市场的投资机会,预期投资收益率可达7%至9%的水平。除此之外,随着沪港通启动,海外股票也将成为险企出手的目标。

  事实上,中国人保年初已获准设立人保香港资产管理公司,将利用在港平台,积极在境外不动产、机构、股权等投资上进行相应的配置。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在今年中期业绩会上曾表示,中国平安未来3至5年将扩大资产组合中境外投资的比重,今年有300亿元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预算,主要是通过香港资产管理公司,境外投资方向将会由单一集中在港股扩大至全球股票。

  “包括中国险企在内的全球保险公司在做境外投资时遇到的最大风险就是汇率和利率风险,而这些因素主要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而非实际经济情况。另外一个主要风险则是大量资金为寻求高回报投资,放宽了投资标准,投资签署的协议条款也因此变弱。”纽约梅隆国际保险业务主管保罗·特雷诺表示。由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没有外币保险业务,因此如果要到境外投资,必然会面临汇率风险。如果能找到方法平衡和对冲,保险资金的海外投资量就会提升。

  今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中资保险公司尝试“走出去”,不仅支持中资保险公司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多种渠道进入海外市场,也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并且提出拓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范围。

  事实上,与建设保险强国的目标相比,中国险企“走出去”的力度仍显不足。目前,保险服务逆差在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中占比在15%左右。《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一位接近保监会人士处获悉,保险业新“国十条”及后续与险资运用有关的政策相继出台后,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险资参与金融创新和投资支持方案,相关政策将惠及险资海外投资。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