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刘余莉
人一出生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
古语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可是在今天的中国还有多少家庭是用家规来教导儿女的呢?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儿女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从家庭开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合理性,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的确,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之后才知道如何与朋友、同事乃至于陌生人和谐交往。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重视从家庭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此流传下来了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而由清朝的李毓秀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人生第一规”。《弟子规》仅1080个字,360句,内容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七个部分,言简意赅地把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地淋漓尽致。可以说,古人修身、齐家、治国、维护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的教学中。有人把《弟子规》比作“人生的交通规则”:如果开车不守交通规则,就会发生交通事故;做人如果不学习力行《弟子规》,就会导致人伦关系的紊乱和人际交往的冲突。
《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中特别强调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其编写次序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弟子规》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
《弟子规》的这句话还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百善孝为先”,即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而孝不仅仅是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一个时时想到不让父母蒙羞的小子,自然不会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所以《孝经》也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培养儿女,是希望儿女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所以当儿女在竭心尽智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尽忠的时候,就是在尽更高层次的孝。而一旦儿女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父母的不易,也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到他人父母的不易,进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大孝是能孝天下之父母。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经》上也讲:“长幼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而当代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法治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龄下降等现象,无疑与夫妻关系失调、家庭崩溃、父子失教的状况有关。
有一个孩子学了一段时间的《弟子规》之后分享说:“我在学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这句话发人深省。我们经常说:“你不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吗?”但是仔细想想,现在的孩子从哪里能学到孝敬父母呢?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都是大家庭,孩子从他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上就学到了孝敬父母,到学校,老师教给他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孝敬父母。所以他从小就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但是现在的孩子基本上生活在三口之家。父母偶尔带着孩子回祖父母家一趟,到了那里大吃大喝一通,留下的是杯盘狼藉让父母去收拾。所以这个孩子从哪里能学到孝敬父母呢?
另一个孩子说:“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每一天所想到的就是如何去谋害父母。”他的母亲坐在下面听得眼泪唰唰地流。因为平时她说起儿子的时候是一脸的骄傲:“我这个儿子特别地聪明,奥数竞赛一等奖,不仅如此,还多才多艺,弹钢琴获得国家的几级证书。”但是没有想到,一个在父母心中如此出色的孩子,却说出了这样一段让父母伤心的话。这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没有从《弟子规》开始,培养起孩子孝亲尊师、谦恭有礼的品质,反而让孩子学了很多的知识何技能,结果是学得越多,就越傲慢;学得越多,就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
可见,“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无规矩不成方圆”。《弟子规》作为人生第一规,以简要详明的语言涵盖了古圣先贤所概括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大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问功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世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待人原则等等,不仅孩子需要学习,大人也需要补习;不仅家庭需要学习,企业、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学习。因为这些内容是古圣先贤真实智慧的流露,是经过大浪淘沙的结果,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不仅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不仅在中国适用,在外国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