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频道 > 理论热点>正文

“一带一路”引发中国外交“哥白尼式革命”

时间:2015-05-04 08:28:14  来源:中国网  作者:   字号:TT

 作者: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赵可金

  2015年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记者会上明确提出,2015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是“一个重点、两条主线”。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两个重点”就是做好和平与发展这两篇大文章。这是中国外交部长首次就中国外交重点作出明确界定,标志着中国外交步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尤其是“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提出,成为中国外交的总抓手,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布局的先后次序。显然,对中国外交来说,这一变化是整个外交重心的转化,其影响无异于一场外交领域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从服务经济发展到对接“一带一路”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以来,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就是服务经济发展,为国内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这一中心任务指导下,稳定压倒一切,维稳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形态。在冷战结束前,中国在外交上竭力维护国际战略格局的稳定,在美苏争霸的国际体系下维护在美苏之间的平衡,采取谁搞霸权就反对谁的外交态度。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为了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重心,中美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在解决台湾问题、达赖喇嘛问题等政治问题,还是谋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处理各种经济贸易摩擦等经济问题,中美关系都被中国外交视为优先处理的问题,只要中美关系不出现根本性的危机,中国外交就不会有大的问题。在岛屿主权争议、地缘政治热点以及地区安全问题上,中国长期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劝谈促和”等态度,从根本上与维稳外交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

  “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提出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成为中国外交优先关注的对象。从涵盖范围来看,“一带一路”涵盖亚太、欧亚、中东、非洲、南太平洋地区等,包括65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4亿,占全世界人口的63%,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这些国家大多数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外资外贸的流入量每年分别增长13.9%和6.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很多。同时,“一带一路”将欧洲经济圈、亚太经济圈这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圈链接起来,成为未来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世界经济走廊,一旦跨越重重艰难险阻,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经济地理布局,成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从目前已经公开的战略构想来看,“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统筹国际国内大局的总战略,中国外交将围绕这一中心任务,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为“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实现勇当开路先锋。

  相比此前中国外交中的维稳特征,“一带一路”要求主动进取。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交,中国改变了“等客上门”的被动态度,转变为“主动登门”的主动姿态,积极提出合作倡议,率先规划合作项目,努力推动合作进展。自当选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主动访问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蒙古、斯里兰卡、印度、马尔代夫、巴基斯坦等众多“一带一路”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向纵深发展。很明显,“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中美关系被纳入对接“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中,与美国一起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一部分。换言之,中国外交越来越强调中美关系要服从和服务于“一带一路”构想,而非像以往那样一切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稳定中美关系的大局,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外交实现了从中美关系向“一带一路”的“重心转移”。

  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

  “一带一路”在推动了中国外交重心转移的同时,也实现了外交策略总方针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的转移。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在实现战略重心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之后,在外交上也确立了收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光芒,一心一意谋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积累中国的总体实力,而对于国际社会中发生的诸多争端和热点问题,采取低调超脱的灵活姿态,全力营造有利于国内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对于此种低调务实的外交风格,邓小平同志将其概括为“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在此后的三十多年时间内,无论是在处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际事件,还是应对海湾战争、科索沃危机、反恐战争、金融危机等复杂地区和国际性问题,中国都采取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各方发展关系,采取相对超脱的态度,不卷入冲突和纠纷,极力避免引火烧身,一心一意致力于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中国外交策略总方针突破韬光养晦的一个转折点。尽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领导人在中央周边工作座谈会上已经提出奋发有为推进中国外交,但真正标志着向奋发有为转变的还是“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与此前中国外交给人的低调超脱的印象相比,“一带一路”给人一种极强的视听冲击力,意味着中国不仅善于谋划自己的和平发展,高调向世界宣示要努力寻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积极向国际社会大胆提出倡议,一道实现“亚洲梦”、“世界梦”。诚然,如同一些人士所担心的那样,中国主动高调提出若干合作倡议会引发一些国家的猜忌,甚至会招致一些国家添油加醋地挑拨,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短期内难免会受到影响,但直面矛盾和挑战本身就是一种奋发有为的体现。说到底,奋发有为强调的不是中国想要做什么,而是强调中国外交要有一种负责任、敢担当的精气神。中国人毫不隐瞒自己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想法,也不愿对自己的战略意图遮遮掩掩,国际社会更关心的是中国此种敢于担当的行为究竟是一种积极的福音,还是一种消极的挑战。只要中国坚持平等互信、包容开放和合作共赢的新国际关系精神,多做对自身和国际社会有益的事情,究竟是韬光养晦还是奋发有为,并不是那么紧要。

  当然,强调奋发有为也不是像欧美国家在历史上所做的那样谋求地区和世界霸权,而是谋求建立命运共同体。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就在国际社会中倡导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邓小平当年在谈到“有所作为”的时候,也强调所谓“有所作为”就是要改革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改革的时候,更多关注在改革自身的政治经济体制上有所作为,以适应国际社会的需要,在既有的国际秩序更多采取融入和学习的态度。“一带一路”的提出,则在继续推动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也强调在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上奋发有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众多奖学金名额、培训机会等,都是中国外交奋发有为的重要体现。

  从全方位外交到立体化外交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在逐步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广交天下朋友,发展务实合作,逐步形成了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外交格局,与70多个国家和诸多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着眼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了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对外交往新路,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然而,中国外交建立起的这一形形色色的伙伴关系网更多停留在政府间关系的层面,所结交的“朋友圈”也多半局限于社会精英圈子,且更多以政府间合作为主,外交关系的热络势头与中国与世界互动的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甚至与一些国家的外交关系还出现了“政冷经热”、“政热经冷”等不协调和不匹配的问题。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了很大提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商品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并成为近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随着中国与世界互动频率和互动范围的展开,要求中国外交不断开辟新领域,提升新境界。作为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总抓手,“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倡导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领域,推动中国外交沿着三个维度展开,步入立体化外交的新境界。

  一是协商外交。就“一带一路”构想而言,涉及到基础设施、经济走廊、海上合作支点、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等众多领域的协商,需要外交部和其他相关部门与沿线国家进行大量的协商,有堆积如山的协议需要谈判,以此来扩大彼此利益的汇合点。此种协商既有双边层次的,也有多边层次、次国家层次乃至非国家层次的互动,甚至还会涉及到域外国家的参与。所有这一切问题,都需要中国外交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汗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面对现实中的艰难险阻,打通新时期的“一带一路”犹如当年唐玄奘西天取经,要历经无数的劫难方可获得“真经”,面对漫漫征程的“九九八十一难”,中国外交惟有通过耐心细致的协商才能突破,中国外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准备。

  二是公共外交。“一带一路”的开拓历程,不仅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系列工程,更是妥善回应来自各方面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质疑、批评、指责甚至冲突的艰难历程。且不论一些域外国家的百般刁难,仅沿线国家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和广大民众就有无数的解释工作去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既是一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之路,更是一条人文交流互联互通之路,搭建心灵理解之桥的难度丝毫不亚于修建一座大桥。为此,“一带一路”构想要求中国外交必须把回应各方面舆论的公共外交摆到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以极大的耐心、细心和毅力来克服种种困难,澄清各种误解,真正让“一带一路”深入人心,成为一条跨越历史恩怨、超越文明羁绊和实现心灵相通的理解之路,信任之路。

  三是统筹外交。由于“一带一路”涉及党、政、军、民、商、学、媒等众多领域,更大的困难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如何统筹协调各层次、各领域和各部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也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国家关于“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规划的公布,各方面参与“一带一路”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已经出现了一哄而上、步伐不一和自我混乱的局面,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出现忙于争抢项目、争夺资源和优惠政策的问题,这给统筹外交敲响了警钟。4月28日,外交部与河北省政府一起举办了以“互利共赢的国际产能合作·聚焦河北”为主题的第十一届“蓝厅论坛”,是外交部与河北省横向统筹的一次重要努力。随着“一带一路”行动计划的陆续展开,统筹外交的任务会越来越重,要求中国外交不断提升统筹协调能力,避免混乱和失序的倾向。

  总之,“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和实施,推动中国外交实现了战略重心的转换,要求中国外交必须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开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作者: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赵可金)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