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空经济是依托航空运输和物流所创造的条件而形成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本质上是源于“速度经济”的流量经济,其核心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集聚、重组和融合,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链系统的构建与升级,从而实现经济能量的扩大、经济能级的提升和经济能力的提高,是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高端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产物。相对于传统规模经济而言,临空经济能够促进大量生产要素通过机场及航空运输网络在空间上实现快速移动和交换,推动经济增长空间由传统的“地方空间”向基于网络的“流空间”转变,引致周边产业不断调整、集聚与趋同,在机场周边形成临空指向明确、产业关联紧密、满足需求迅速及市场利润巨大的航空制造业、航空配套服务业及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促进临空经济实现集散效应、规模效应和组织效应最大化。
我国临空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今后十几年,仍将是民航业及临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临空经济与全球价值链和区域产业链高度融合,我国临空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呈现以下基本趋势。
临空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与升级步伐加快。根据韦伯的集聚理论、保罗·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马歇尔的三因素论(劳动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创造、技术外溢)等理论判断,临空经济属于集聚型经济,其关联效应不仅是直线式的,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而且具有发散和辐射性,对产业发展的整体拉动力较强。其经济外溢性、配置开放性和产业高端性的特征决定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21世纪以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高科技革命,正在对世界产业结构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与生产要素流动,促进了国际间产业转移和集约化进程的加快。临空经济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促进生产、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快速融合,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目前,全球产业正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临空经济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发展高时效性、高附加值航空运输服务业和航空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临空经济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而言,要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必须掌握核心资源、核心技术、核心人才、核心的全球商业网络等“四大核心资源”。在全球进入航空运输时代之后,航空运输带来的便捷交通体系为实现“四大核心资源”的集聚、重组、融合与辐射,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我国以机场运输服务业、物流产业、临空型高科技服务业、总部经济、航空制造业、科技研发和会展业等七大产业为重点构建临空经济现代服务经济体系已初露端倪,并正在通过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开拓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临空经济促进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功能区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依托航空港大型交通枢纽地位形成了亚特兰大、纽约、伦敦、迪拜、新加坡、香港、北京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临空经济业态,巨量的客流、物流产生了高效的经济社会价值。当航空枢纽的极化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加之空地一体、港城一体、港域一体发展格局的形成,临空经济区在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功能定位等方面与所在城市、区域的整体发展呈现出逐步融合的态势。目前,国际上形成了航空物流强势发展的孟菲斯模式、爱尔兰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模式、物流商务并重发展的法兰克福模式、以休闲产业为主的韩国仁川模式、多元化综合性发展的荷兰史基浦模式和购物天堂的迪拜模式。国内许多地方按照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理念,统筹考虑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产业分布等相关要素,进行临空经济区远景发展规划,大大推进了临空经济区与所在城市、区域的融合发展。同时,构建优势互补、相互协同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促进了人口集聚和城市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城市功能的完善。
加快我国临空经济发展的举措
我国临空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充分借鉴国外临空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发展举措。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充分分析所在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禀赋特点的基础上,对临空经济区进行科学规划,在发展目标、发展阶段、发展路径等方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科学确定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把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统筹结合起来。
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临空经济区核心竞争力。加快机场周边交通网络的建设,推进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周边环境的改造,提高综合承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集散与辐射效应。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临空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致力于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及智力平台的搭建,加快总部经济、高新技术经济发展,促进价值链高端环节在临空经济区集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同时,建立健全良好的管理体制,发挥好政策及制度的引导作用,努力增创临空经济区国际竞争新优势。
(孙宏立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