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频道 > 民族教育>正文

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亮丽标识

时间:2015-06-03 18:04:37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   字号:TT

 骏马奖是我国民族文学界的喜事,也是全国文学界的盛事。第十届骏马奖共有16个民族作者的30部作品获奖,其中有10部都是用母语创作的。总体来讲,这些获奖的作品都是民族题材,体现出深厚的民族传统根脉和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在文化上和精神母体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经验。但另一方面,这些获奖作品又不仅仅依赖题材,在艺术追求上有超越、有突破,展现出相当高的美学品质和文学品位。在文学语言上表现出民族化、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倾向,和时代的、群众的语言很贴近,有着良好的语感。仡佬族作家肖勤的中篇小说《暖》,在故事的架构和细节的处理上很严谨,也很巧妙。它关注的是“三农”问题,焦点是农村留守的儿童和老人。12岁的小女孩小等父亲去世,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她在家一边学习、劳动,一边照顾奶奶,一边期待母亲的电话,承受着繁重的生活压力和情感的缺失。这篇作品选在肖勤的获奖小说集《丹砂》里,作者在整体上具有质朴、悲悯、温润的人文情怀,以细腻灵动的笔触关注着现实乡村。本次获奖的散文《父亲与故乡》是蒙古作家乌力吉巴图用母语创作的,描绘父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透过草原父亲真实而感人的悲喜故事,反映出对草原生态文化的深刻思考,渗透着感人的艺术魅力。

  本次的获奖者中有很多是第一次获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学目前新人辈出、生机勃勃的盛况。其实,新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就像长河一样一直向前流淌着,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作家和作品,目前中国作家协会中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会员,很多优秀作家得到过骏马奖,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学创作队伍的壮大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之前所说他们在努力表现民族题材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艺术表现形式的突破。此外,他们对新的时代生活有自己的了解。虽然他们仍会强调民族性和地方经验,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他们同时也有着更为广阔跨文化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对民族生活、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在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民族文学欣赏和研究视角存在着局限性,还是惯常的单向书写、阐释和言说。比如,一些非常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在出版市场、学术专著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在民族文学的传播和评论、研究等方面,我们有着很大的努力空间。

  郑振铎先生曾在1958年说过,迄今为止,文学史对主要是汉族文学的关照,有必要重视民族文学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对中华文化建构的重要意义。近几年一些文学史的版本开始注意少数民族文学的元素,但还是板块式的拼接印象,真正从文学史发展内在规律和中华文化构建来重视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吸纳等方面还需加强。这其实是学术增长点、理论批评的激发点和文学创作的启示点。通过翻译、评介等方式,在有力地传播民族文学作品方面,也有很多思考和探讨的空间。

  已有很多作家、学者认识到,面对多元文化的冲撞,通过民族文学的发展,让各民族作家多交流、激发艺术想象力,从而促进多民族文学观念的融合,才能达到真正的文化交流、互动,呈现出一个多彩的中国。而这要求我们在创作、评论、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应该树立一种多民族的文学史观。

  正如参加此次盛会的作家们所讨论的,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华文明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同样,中国多民族文学也是由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家们要面向时代,深入生活,提高创作的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描绘各族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内涵做出更大的贡献。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