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频道 > 民族人物>正文

王万菊:22年的苗族文化守望

时间:2015-06-03 17:32:32  来源:贵州民族报  作者:   字号:TT


王万菊在整理苗族饰品

 


    22年来,龙里县哪旁乡石板滩村高寨的王万菊,怀着“一定要让印苗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的理念,执著地在当地传承印苗文化。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撑起了哪旁乡高寨印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

 

   “高寨名人”原是从贵阳嫁过去的媳妇

 

    王万菊惊奇地发现两地的苗语居然是相通的,而且风俗习惯惊人地相似,原来都是属于苗族的分支——印苗。

    龙里高寨,坐落在半山腰上,寨子依山而建,洁白的新居与当地金灿灿的稻谷和成片的莲藕交相辉映,新农村美丽画卷尽展眼前。比这里景色更优美的,还有这里朴实的苗族群众,以及他们祖先世代延续下来的苗族文化。
   “高寨有名人,最出名的就是王万菊了。”哪旁乡文化站的罗桂英告诉我们,王万菊很能干,能歌善舞,是当地的名人。
    在王万菊家里,大厅里摆满了民族工艺品,在一间只有20平米左右的房间里,墙上挂满了蜡染、刺绣作品,支架上挂满了各种演出服装。趁着天气不好,无法出门收割水稻的间隙,王万菊和我们聊起了自己的经历。
  22年前,家住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王万菊和老公谈恋爱,两情相悦的她甘愿远嫁哪旁乡高寨,成为了苗寨里一名普通的媳妇。
  从乌当区到高寨后,王万菊惊奇地发现两地的苗语居然是相通的,而且风俗习惯惊人地相似,原来都是属于苗族的分支——印苗。从小就在老家唱唱跳跳的王万菊,来到高寨后自然也不会让自己掌握的技艺落下。

 

    传播印苗文化让她一度“很委屈”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靠着自己从小在乌当区积攒的人脉,王万菊组织的业余演出团队开始走出了大山。

   王万菊本身就是苗族,从小就受到苗家歌舞的熏陶,看到寨子里的年轻人都受“打工潮”影响,看到印苗文化不断消亡,这让王万菊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为了“一定让印苗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王万菊在村寨里开始了自己的传承之路。
 起初,王万菊组织年轻人利用农闲时节参加自己编排的歌舞培训,可是她的行动却遭到村寨老年人的反对。
“看到唱唱跳跳,有些老年人就说不知道这个疯婆娘想搞什么,不觉得丢脸吗?”回忆曾经的委屈,微笑中的王万菊脸上掠过几许无奈。
 在第一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黔南自治州赛区开赛前夕,王万菊把乡里闲置的粮站租作练舞场地,并与部分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联系,成立了名为“背印情缘”的歌舞队。然而,她的用心良苦换来的却是别人的误解。
 “就凭你们几个,还想参加比赛?”舞蹈队刚起步的时候,村寨的很多人都看不顺眼,冷嘲热讽让她们每走一步都举步维艰。
 人争一口气树活一张皮,王万菊为了争口气,就努力组织队员参加训练,力争拿到好的成绩,用成果“堵”住别人的嘴。
  幸运的是,经过姐妹们的努力,组队参加第一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黔南赛区,获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这让她们树立了信心,也得到了村寨老年人的理解和支持。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靠着自己从小在乌当区积攒的人脉,贵阳市很多区县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都积极邀请王万菊的团队参加。就这样,王万菊组织的业余演出团队开始走出了大山。
  为了提高舞蹈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王万菊和姐妹们共同创作的《金钱棍》、《水桶舞》等颇具特色的印苗歌舞受到大家的欢迎,并在各类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比赛中获奖,大家的艰辛终于换来了村寨群众的支持,那段日子成为了她记忆中最难忘的美好时光。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