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谋略频道 > 谋略头条>正文

“幼教杂说”二百二十一:《诚实品德的教育过时了吗》

时间:2015-05-02 10:50:58  来源:赵忠心家庭教育  作者:   字号:TT

 “从小学谋略,讲谋略,练谋略”有必要吗?

  前些年,某一有影响的家庭教育杂志发表了一篇主张对小孩子进行“谋略”教育的文章。文章把诚实称之为“教条”,公然予以否定: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孩子不说谎话,这样的教条显然与谋略教育是相悖的。孩子们一旦学了谋略,以不说谎话为特征的经典规范就要被打破。”

  这种说法的意思非常明了,就是说诚实教育已经“过时”了,不合“时宜”了;要对小孩子进行“谋略”教育,就是要“打破”而且必然要打破“以不说谎话为特征的经典规范”。

  我不是军事谋略专家,但也知道,“谋略”是一门特殊的学问,甚至可以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所谓“谋略”, 即计谋策略,它是“计谋和策略的统一,是智慧的突出表现。”谋略是矛盾双方(两个以上的人或集团)最大限度的运用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实现各自预期目的与效果的艺术。它在许多生活领域中有用途。

  然而,“谋略”有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一门“富于欺诈性的学问”。“欺诈”就是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它只能在社会生活中一定的范畴内、对特定的对象、解决特殊的矛盾时,才能使用。比如,在敌对双方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对各种罪犯的斗争中,商业领域的竞争博弈中,等等。《韩非子》一书中说:“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就是人们常说的“兵不厌诈”,意思是说,对敌斗争时可以使用欺诈的办法迷惑敌人。

  但是,“谋略”并不是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和范围内使用,也不是对待一切人所都可运用的。而小孩子平时所接触的主要是小伙伴、同学、家长、老师、亲戚等关系亲近的人,他们所遇到的、所要处理的问题,一般都不是利害直接冲突的问题,要解决的矛盾基本上都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无须乎掌握“富于欺诈性的学问”。

  做父母的和老师都反映,现在的孩子本来就不太好管教。要是教孩子们学会用了欺骗的手段来对付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不仅使家长和老师感到更难办,恐怕更要紧的是孩子在品德上会出问题。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像文章中所提倡的那样:“从小学谋略,讲谋略,练谋略”。

  诚实的品德教育永远不会过时

  “谋略”是一种学问。我们并不笼统地反对对社会成员进行一些“谋略”教育。比如,在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中,早已经有诸如“司马光破缸”、“文彦博灌水取球”、“曹冲称象”“草船借箭”等经典性的“谋略”教育的内容。

  有的人主张对孩子进行“谋略”教育,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打破”以不说谎话为特征的“经典规范”,否定诚实的品德教育,教孩子们学会“欺诈”。显然不是主张学习“司马光破缸”之类。

  成年人是可以学习一些“谋略”知识,但过早地对孩子们进行“富于欺诈性的谋略”教育,会干扰我们对孩子必须重点进行的做人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现在,社会上的人们,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做到了“不说谎话”。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应当“放弃”诚实、不说谎话教育的理由。恐怕社会发展到到什么时侯,人们也不会认为这是一种“恶德”而抛弃它。要我们的孩子将来在市场经济社会生存,首要的并不是依靠掌握什么“谋略”,而首先还是要依靠进行诚实的劳动。就是经商的话,也不能依靠“欺诈”,还是要以“诚信”为本。这不仅是一般的人做人处世的基础,也是经商成功的基础。

  现在,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一些家长对诚实教育也发生了动摇。误认为孩子太诚实了,到社会上会吃亏。其实,这是一种糊涂认识。

  诚实是做人的根本,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德,诚实教育永远不会过时。

  就连社会上专“以欺骗为生”的骗子都是打着“不骗人”的幌子行骗。比如,那个骗子在行骗时,都是一再表白“我不会骗你”,“我能骗你吗”。

  怎么能说“诚实教育”过时了呢呢?永远不会过时。

  外国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诚实品德教育的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儿童进行诚实品德教育。

  在日本,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工作之后,“诚信”是普遍的经营理念。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实”二字。

  在日本,诚信教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贯穿学生学校生活的始终。日本学校有一门伦理课,教育学生诚实、善良、向上、奉献、谦让是其主要内容。日本中小学每人都有一本道德手册,名为“心的笔记”。这本手册用通俗的语言,记载着各种道德规范,诚实是重要内容之一。

  在美国,认为诚信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美国从幼儿园和小学起就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设计的基础教材中,特别突出了诚信方面的内容,并建议老师在班上组织讨论。教材要求老师向小学低年纪学生讲解“最大程度的诚实是最好的处世之道”这句谚语,并要求学生制作诚信标语在教室里张贴。

  不久前,美国一所知名中学的几名学生在完成生物作业时抄录了某网站提供的材料,任课教师就毫不客气地判这些学生的生物课作业为零分。这所学校的校长认为,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远比生物课取得好成绩重要得多。

  在德国,要求父母自觉成为诚信的榜样。德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孩子道德教育的职责。德国家长也普遍遵守这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在德国,你如果随地乱扔垃圾或者在没有停车标志的地方停车,马上就会有人过来阻止你,并给你讲明遵守社会公德、为下一代做好榜样的道理。这诚信氛围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规范了成年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真诚待人的行为。

  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严谨”、“诚实”、“守信”是经常被提到的字眼。这与德国从小就抓诚信教育和家长以身作则是有很大关系的。

  中国历来是怎样对孩子进行诚实品德教育的

  我们中华民族,历代做父母的,从来都是把诚实、不说谎话看做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素质,列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作为对子女上的人生第一课。这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的传统。

  中国古代重视孩子的诚信教化是从胎教开始的。《列女传》中,在介绍周文王之母太任实施胎教时是“端一诚庄,惟德之行”,这实质上是从怀胎之始便对孕婴进行诚信熏陶。

  古人认为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其诚信与否对小孩诚信观的形成至关紧要。《韩非子》记有曾子取信于子的故事:曾子之妻上街采购,儿子也要跟着去。妻子哄儿子说:“你在家等我,我杀猪炖肉给你吃。”妻子回到家,看到曾子果真要杀猪,便说:“我那是说这玩的。”曾子说:“不能糊弄小孩子。小孩子是要跟着父母学的,父母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骗人。父母欺骗了孩子,孩子怎么还会相信父母的话呢?”于是,果真杀了自家的猪,以表示没有欺骗孩子。

  古代父母注重耳提面命,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不要撒谎。据宋邵博《闻见后录》记载,司马光五六岁时偶得一核桃,不会剥壳而食,一婢女帮他去掉外壳。姐姐问是谁去掉了外壳,司马光随口道:“我自己。”其父司马池目睹了吃核桃的全过程,见他撒谎,厉声训道:“你怎么能撒谎骗人呢!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为人诚实才能取信于人。”

  古人经常通过讲故事,教育子女诚实守信。如“公沙穆卖猪”、“管鲍之谊”、“范式守信”、“商鞅立木”、“季札赠剑”、“刘备三顾茅庐诚邀诸葛亮出山”等等,是父母经常给孩子讲述的故事。而牧童“狼来了”的谎言,最终使自己葬身狼腹的故事,也是极具震撼性的反面教材。

  中国古代通过蒙学教材,把识字教育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对孩子进行诚信教化。如《千字文》中说:“信可使覆,器欲难量”,“笃初诚美,慎终宜令”。《弟子规》中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名物蒙求》中说:“人生而群,不可无教……信而有朋。”

  一些蒙学读物还带有图画,如陶赞廷的《蒙养图说》与现今的“连环图画”或“小人书”颇似,形象生动。

  中国古人在长期的诚实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诚实教育的格言,历来成为人们的座右铭。如,《周易》中说:“人之所助者,信也。”《礼记》中说:“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管子》中说:“信不足,安有信。”《准南子》中说:“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刘向说:“人背信则名不达。”韩非说:“小信诚则大信立。”傅玄说:“祸莫大于无信。”王充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鲁迅说:“诚信为人之本。”等等。

  中国古人主张尽早进行诚信教化是有理论根据的。因为婴幼儿初来人世,童心绝对纯真。如《大学衍义补》中说:“如金之在镕,惟人所范;如泥之在钧,惟人所模。故视之以诚信,则诚信笃于其心矣;视之以诈伪,则诈伪笃于其心矣。模范之初,贵得其正。”从小进行诚信教育方向正确,容易使之成为人生的道德支柱。

  诚实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不论是哪个历史时代的人,都无一例外地倡导、坚持诚实的道德品质。我们应当继承发扬,坚定不移地加强孩子的诚实品德教育。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