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能源频道 > 节能环保>正文

昔日宠儿成“众矢之的” 揭开桉树种植的真相

时间:2015-05-08 16:2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字号:TT

 

  在上林县,砍伐速生桉之后,村民开始种植果树。程浩楠摄

  “山清水秀生态美”,这是广西靓丽的生态名片。然而,近年来,广西各地连年干旱,不少环保人士大声疾呼:青山依旧在,清水何处寻?

  他们把“罪魁祸首”归结于桉树。

  2014年底,广西林业厅下发通知,要求调减桉树种植面积和区域。今年以来,部分市县陆续采取“限桉”“禁桉”措施,一些未到砍伐期的桉树应声倒下,桉树市场陷入迷局。

  昔日的宠儿桉树,缘何成了“众矢之的”?桉树的种植及调整给当下如火如荼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哪些警醒和启示?近日,记者到广西各地进行了走访。

  桉树令人不“安”

  1890年,桉树被意大利人引入中国,随后在华南地区被作为重要工业原料大规模种植,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森林分类经营配套政策逐项出台,日本、印尼、芬兰等国家的外资巨头相继落户广西,一场大种速生桉的群众性热潮在八桂大地掀起。

  彼时,广西对于速生桉的政策都是政府号召、干部带头、大力倡导。各级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造林行动,速生桉在广西“速种速生”。

  很快,广西跃升为全国速生桉种植第一大省(区)。据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桉树的总面积已超过6000万亩,广东、广西是主要种植地,其中广东种植超过1600万亩,广西则超3000万亩。

  速生桉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一直备受质疑。2004年,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实施“禁桉”政策,随后,广东21个省辖市陆续跟进;2012年,广东提出用4年时间,改造布局不合理的速生林1000万亩。福建省也于2012年2月出台政策,明确划定了桉树等速生树种禁止种植区域,特别是保护水源区。

  广东、福建“禁桉”的主要理由为:速生桉树林对植被的破坏、水源的破坏、生态的破坏都非常严重。

  而广西的速生桉政策“风云突变”于2014年底,广西林业厅下发《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区森林树种结构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要求调减桉树种植面积400万亩,使桉树林面积占全区森林总面积的比例从13.7%降到12%以下。根据桉树的生态习性,桉树种植应主要布局在年平均气温19.6℃以上、北纬24.5°以南区域,原则上不再扩大桉树种植面积。

  《通知》还明确,基本农田、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自然保护区、江河源头、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高速公路、铁路两旁和主要河流两岸200米范围内可视一面坡、水库倒水第一面坡,不得种植桉树。同时,明确在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城镇村屯“四旁”原则上不种植以商品性采伐利用为目的的桉树林;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不得种植短轮伐期桉树林。

  政策的突然转向,牵动产业链上各方敏感的神经。钦州市工业园区一家压板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加工饱和量每天应该在3000立方米以上,但目前每天加工量只在2000立方米左右,“最坏的打算,就是同行之间竞争加大,一批加工厂可能会因成本过高等原因而倒闭”。

  对于在广西投资的外资企业来说,生产原材料将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目前的政策对我们不会造成直接影响,长远影响还有待观察。”斯道拉恩索广西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信息传播总监艾琳娜说。印尼金光集团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相信政府在决策上的一个出发点是调整树种结构,协调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同时也会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

  为地方经济发展有过突出贡献的速生桉,如今着实令人“不安”起来。

一些村民把桉树种植在耕地上。吕海峰摄

  问题在人还是在树?

  那么,速生桉到底有没有害?

  北海市合浦县个体户严志晖从事木材收购20多年。他常听到林农说,桉树的树皮、叶子落地沾水后,水会变黑。为此,严志晖取一块树皮和几片叶子放入盆中试验,几天过后,盆里的果然变黑了。“但奇怪的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因为桉树发生中毒事件”。

  “桉树里所含有的某种元素和水接触后,会让水在外观上变黑,但并没有毒性。”北海林业局一名工作人员说,相关部门曾进行抽样检测,但检测报告显示,水质中各项指标一切正常。

  2006年,广东省林业局也曾发文指出,经过国内外许多专家的科学论证,桉树“有毒”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但这并不足以打消民间的诸多顾虑。2013年6月,民间环保组织——自然大学协助广西柳州的志愿者发出《严格控制桉树的种植面积》的公开信。

  信中写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山顶上缭绕的不再是白云,山上清一色的是桉树,奔流的山泉也不知去向。我疯狂地搜索着:速生桉。映入眼中最多的字眼是:抽水机、抽肥机、霸王树、绿色沙漠等,甚至更有人称之为亡国树……”

  这在网上引起不小波澜。同年7月31日,广西林业厅回函指出,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桉树不是“抽水机”、不是“抽肥机”,也不是“绿色沙漠”。

  “七分优点三分不足。”广西林业厅如是评价桉树。桉树具有生长快、生产木材多、经济效益好、固碳能力强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轮伐期短、经营强度大、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不足等缺点,“只要我们尊重科学,适地适树,科学整地,合理施肥,密度适当,按照可持续发展规律来经营桉树,就可以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由于桉树林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又是集约经营的纯林,其生物多样性比自然生态系统肯定简单得多,但绝没到‘地上不长草’的程度。”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谢耀坚指出,整体来说,广西桉树林的生物多样性总体不如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雨林,但优于马尾松等人工林、灌丛、草地和农业用地。个别情况下,桉树林下植被很少,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人工抚育强度过大,人工除草及时并施用除草剂,高度集约经营,导致没有杂草;二是桉树种得过密,林下无阳光,造成植被稀少;三是有些地方因土壤贫瘠,在造林前本身就没有植被,桉树长起来了,只能说明桉树适应性强。

  与其他树种不同,桉树生长极快,在迅速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土壤肥力要求很高。在种植密度大、单一种植的情况下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同时由于快速地生长,总的用水量可能会比其他树种多一点。但由于桉树分布于雨量充足地区,并不会构成危机。

  谢耀坚举例说,为了栽种桉树,需要“炼山整地”。很多地方将丘陵山地原生林灌草全部砍尽,然后放火烧山,这种称为“炼山”的方式将该地所有野生动植物消灭。栽种上桉树林后,由于生态环境很难恢复,桉树林下不但兽类绝迹,鸟类也不敢投林了,甚至连昆虫和微生物也大幅减少。同时,为了更多更快获得经济效益,很多地方都采取高密度种植,短周期轮伐。由于桉树生长需要大量养料,又存在不合理施肥和滥用除草剂的情况,造成土地消耗过大,有机质锐减。心急的种植者伐林之后又来一次放火烧山,如此反复,少有生物能劫后余生。

  “就是这样的种植方式,致使桉树种植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质遭受影响、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一系列‘恶名’由此而生。”谢耀坚说。

  尊重科学规律,寻找产业发展与政策调控平衡点

  “不论哪种人工林,大面积、单一种植都是不科学的,都会造成土地肥力下降等情况出现。”国家林业局桉树研发中心研究员陈少雄说。

  在桉树产业发展与政策调控之间,如何兼顾各方利益?专家们建议,应当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找出平衡点;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等共同参与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法规。

  转型种植首先摆在林农面前。去年9月,南宁市上林县白圩镇狮螺村350亩的速生桉被砍掉,建起了红心蜜柚基地,“我们以合作社的形式将村民的土地归拢起来,形成规模,除了种植果树之外,基地里还培育了三角梅、玫瑰等,进行花卉种植与销售。”村民莫光益告诉记者,县政府还给予了30万元的资金扶持。

  与广西其他县市区一样,上林县正积极推进速生桉树种替换步伐,调整森林树种结构。对于速生桉林地,按照“调得出,补得上,稳得住”的要求,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引导和鼓励林农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核桃、澳洲坚果、油茶等经济林木或其他珍贵树种和速生树种,实行桉树限种和改种相结合,保证全县森林覆盖率不降低,森林质效更显著,森林树种更丰富,森林景观更美丽。

  “对于林业企业来说,则要大力推进桉树的科学种植和经营。同时,利用可持续林业经营理念,改善桉树林生态环境。”广西理文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董汉明认为,人工林种植经营发展到这个阶段,缺乏一个能有效联系人工林种植户、政府和社会公众三方的交流平台,“建立一个沟通平台,让种植户、社会公众和政策制定者良性互动,共同推进人工林事业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有关专家指出,政府可通过提高公益林的规模,进而从大局上把握桉树的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有关财政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林业部门一直以来对公益林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

  据了解,对权属集体和个人的自治区级以上生态公益林,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每年15元/亩。而当下的市场行情,商品林地租金平均每亩达100元。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让公益林经营者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守着金山银山讨饭吃。”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广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超曾提出,我国的公益林补偿政策标准过低、补偿资金管理不合理,应逐步缩小公益林经营与商品林经营的收益差距。另外,尽快建立公益林分级补偿、按质论价的机制,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拓展山区林农经济来源渠道,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等共同参与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法规。

  (光明日报记者 刘昆 通讯员 陶海华 周仕兴)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