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农业频道 > 农业企业>正文

你的企业缺人吗?

时间:2015-05-08 20:42:19  来源:农名日报  作者:   字号:TT

 

——来自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农业企业的调查

  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力成本,利润微薄的农业企业如何应对?他们有什么各自独到的方式去吸引和留住人才呢?记者就相关问题走访了一些安徽省合肥市的农业企业。

  用福利留住员工

  从事粗粮生产和销售的安徽燕之坊副总经理李靖介绍说,他们企业年销售收入10个亿左右,用工主要偏重销售岗位。仅仅是营销人员的队伍就达到了近4000人,每年交纳的工资社保等人力资源成本就达到了1个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负。举例来说,最普通的导购人员工资就需要2000元/月,社保资金每月则需要交纳接近1000元。

  由于企业厂区地处位置偏僻的包河工业园区,生活配套设施不够便利。为了减少成本、留住用工,企业专门建设了职工宿舍、职工食堂等。

  “招人容易,招好员工难。”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张健介绍说,平均工资上涨较快,5年来人均用工成本增长近50%,每年呈15%的比例增长。

  目前来看,招收的员工百分之七十左右是农业相关专业。从近来招人用人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对涉农企业具有天生的抵触感。涉农企业在用人时跟同类的工业企业相比不具备竞争力,基地建设想招聘相关专业人才很难,即使招到的大学生大多不能直接上岗,需要进行相应岗前培训。

  “分包”缓解用工难

  “我们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用工企业,现在找劳动工人不容易。我感觉再过5年就会无工可用!”位于包河区烟墩街道的安徽徽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志明介绍说,他们公司在南陵县有5000亩蓝莓基地,每年下半年采摘高峰时,公司都会从四川进行劳务输出。最多的一天需要400多人用工,连续4个月左右的密集性用工。

  除了采摘,果类分装也是人工分装,曾经出现过临时招不到工只好将果子烂在地里的现象。虽然员工是按天结算工资,但企业为了防止意外风险,给每一位务工者购买了人身意外险。

  为了应对这种招工难的现状,企业也在思考出路:大规模流转的土地再分包给一家一户的农民,企业提供从种植到收购等等一条龙的服务,农户是小块田的主人,由他自行组织劳动力种植采摘等。“只有这样大面积分包出去,才能缓解用工难现象,此外还能提高农户的主动性,多劳多得。不过,这样有单干意识、愿意创业的人也同样不好寻找。”陈志明说。

  高级人才只能“借用”

  “我们目前的用工在100人左右,主要以肥西县上派镇的失地农民为主,招工还是能够满足需求的。我们感觉最需要而且最难招到的就是从事蜂蜜专业的高级人才。”安徽志诚蜂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汪邦传介绍说,目前国内大学中有关蜂蜜及相关专业的寥寥无几,即使有个别专业人才也离实践需求相差甚远,所以企业想招高级人才比较难。

  位于肥西县紫蓬镇的安徽王仁和米线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粮食生加工的企业。“以前,一天生产30万斤的米线需要300个劳动力,而自从使用了自动生产线后,生产同样产量的米线只需要100多人。”董事长王仁和介绍说,生产线的自动化不仅仅是减少劳动用工的需求,更是产品质量提升的需要。

  他们公司为了留住用工,不仅配有标准间宿舍、夫妻宿舍,同时还出台了员工子女优先录用等系列政策。对于高级人才较难寻觅,但王仁和也有自己的办法。他们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实现科技对接,把企业作为产学研基地。

  用软实力吸引人才

  安徽老乡鸡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平均用工年龄在25岁的涉农企业。全省300多家门店,8000多名员工,员工跳槽现象却很少发生。“农业企业用工难是普遍现象,更别讲什么招高级人才。企业招工有些像婚恋市场找对象,如果单纯地按照条件去找去碰很难适合,必须找到价值观念相近的人才可以真正长久。”董事长束从轩感叹道,企业只有打造自身文化、激发自身魅力,才能吸引到人才。

  “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要把工作当‘游戏’。”束从轩说,公司就是不断把工作流程游戏化设计,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公司。不仅创造了很多温情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同时把工作环境布置得更有家的氛围。

  “解决用工难根源在于企业管理经验和模式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用传统思想经营市场解决实际问题都显得愈来愈无力,必须用新理念新思维不断创新。”束从轩说。

  本报记者 杨丹丹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