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方面,我们先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然后才有孩子爱阅读的习惯。
想想我们是怎样“诱导”婴儿喝水的吧?我们家是用苹果、梨和冰糖熬水,应了孩子喜爱甜滋滋味道的天性,让他们发觉喝这个有味道,好喝。这样就建立了小宝宝喝水的习惯,而且苹果和梨富含丰富的营养,也是居家旅行必备品。
2—3岁的孩子已经明白书是一种特殊的、用来看的“玩具”了,不再撕书、咬书,把书搬来搬去了。
他们的记忆力超强,可以背唐诗、三字经等,给啥背啥;开始有了符号、文字概念,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有很强的记忆力;开始喜欢重复的故事,总是挑那几本固定的书,要爸爸妈妈一遍又一遍地讲读。这是因为他们的经验还不够多,基于阅读安全感,对于熟悉的故事,有着极大的满足感。
如果是做得比较精良、品质比较好的互动多媒体书,我觉得还是有其优势的。所谓综合电子读物,是指孩子在进行阅读时,不但眼睛在看、耳朵在听,手指也需要配合操作,大脑要配合思考。这种综合的感官刺激,对3岁以上年龄稍大的孩子还是有益的。
如果妈妈想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故事,而是希望让孩子认同“读书”这种生活方式,纸质书所营造的读书氛围和带给孩子的精神享受是不可替代的。
在给孩子读图画书前,妈妈要自己先读一遍,而且最好是朗读。这样妈妈就可以对图画书的图文关系、读书时声音的处理,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就更容易在讲书时把故事讲得有意思,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故事的起伏表达出来,也就更容易让孩子喜欢图画书,喜欢和妈妈一起进行亲子共读。
对于像鬼怪、巫婆等题材的图画书,如果担心孩子会害怕,妈妈可以使用一个小技巧—恐怖故事欢乐读。因为如果故事本身就带有让孩子害怕的元素,妈妈还要用声音效果制造出恐怖的氛围,孩子就会更加害怕了。而如果妈妈的声音愉快而轻松,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利用一些场合或话题和孩子玩一玩数学游戏
“数的减少”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对于孩子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好好的都还在的东西怎么会少呢?5个苹果吃了1个,那1个在肚子里啊?
你还别笑,这个问题我还问过已经上一年级的儿子,他的答案和女儿一样。
仗着我们家人多,我们玩过“5以内数的减少”的游戏—抢座位。我们家4人,加上姥姥和小姨共6个人,摆放好5把凳子(圆凳无椅背的较好,最好是适合孩子高度的儿童椅),一声令下大家就绕着凳子转,再一声停,大家抢凳子,没抢到的就靠边站。然后撤掉一把凳子,接着来。
我在读书活动中带领孩子们做过这个游戏,孩子没有不乐意参加的。要注意的是,游戏本身更吸引孩子,所以事先跟孩子讲游戏规则的时候,根据孩子年龄大小,有意识地将这个数学知识点给“介绍”一遍。
从零岁开始的图卡阅读、指物辨物、认颜色、分果果、数指头……都是数学。所以,伟大的家长们,我们是从零岁就开始了数学学习。
上了幼儿园以后,孩子已经掌握了数数,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场合或话题和他们玩一玩数学游戏。轻松的环境不会让孩子觉得是“学习”。
孩子们通常都很喜欢公交车,我们可以了解孩子最喜欢的是几路车,比它多一路、少一路的是几路车(不一定纠结语言的准确性,孩子们是听得懂的)?数一数这路车有多少站?起点站和终点站(第一个车站和最后一个车站)各是哪一站?也可以数一数车站和车上都有多少人,这些人中有几个孩子、几个大人。
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喜欢跟着我们去超市,这也是让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一个好场所。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钱的概念,认识钱币的单位和量,让其知道自己最喜欢吃的冰淇淋、酸奶的价格。
因为爱玩、爱旅游,我们一家在车上的时间挺多。除了自编各种“初级字谜”外,我们很喜欢用前车的车牌尾数来做些数学小游戏。
儿子认识的第一个数字是“5”,因为小区入口有个限速5公里的标志牌。他一岁多的时候会说153,我们很奇怪,原来是到奶奶家的时候,奶奶总是问,知道奶奶家住几号楼吗,然后就指着楼号说“153”。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数字,别觉得孩子小,不懂,这些都是认读数字的好机会。
儿子两岁多时认识更多的数字了,我们会提问前面车是几号?孩子会从一串数字中找出自己熟悉的数字,说出来。我们在表示同意之余,会把整个号牌念一遍。慢慢地,孩子可以认读的数字越来越多。
我记得小时候父母指导我学习时,经常拿扑克牌跟我算“加减乘除24”。这个传统不能丢,我们从儿子上大班后开始玩,一直玩到现在。
一开始不算速度,只要前面的车一直在我们前面,我们就慢慢算。家长千万别急,一方面游戏本身需要孩子去理解怎么玩,不妨多做几次试验。另一方面,孩子的计算能力需要锻炼,不需要你去吆喝和替代,算不出来就是算不出来,也没什么。也别假装自己也算不出来,可以适当放慢自己的思维速度,能算出来的一定要说出来,孩子是在学习你的计算方法。不过,经常有儿子算的思路跟方法和我们大人不同的时候,意思是说,有时候我们算不出来,儿子却算出来了。
女儿上了大班后,也加入进来,只不过她是算加法,我们算24。现在只要我们开车在路上,任何人都会随时启动这个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难度可以递进,儿子学习加减法后,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才开始增加难度,但也只是利用加减运算形式去玩。学了乘法后,可以用加减乘,学了除法后才开始正儿八经“加减乘除24”了。
扑克牌可以玩出很多数学游戏。女儿刚开始学10以内的加法时,我们从5以内的牌开始玩,慢慢增加到6,然后是7,一直到10。其实10是个很重要的数字,在幼儿数学中有个“9”的难题,就是无论唱数和数数,幼儿从9到10都需要吸收和理解。而扑克牌是非常好的突破利器,因为不用借助什么水果、动物,牌上现成的红心、方块什么的,就能给孩子最直观的“数”。
而且扑克牌作为学具可以任意组合。学习10的组成时,我们只用1~9这36张牌,分别找出可以组成10的两张好朋友。
儿子和女儿,我会典当谁?
周四是儿子的足球日,我们俩要去中关村体育场上足球课。
每次去的路上,我们会找路边大厦的名字或者广告牌来聊天。这天说的是一家典当行。说典当之前,我先给他讲了一则短故事。
弟弟有一天来问哥哥,如果爸爸妈妈要把我们其中的一个给卖掉,你说卖谁呢?哥哥愣了一下,然后回答:“当然卖你啦。”弟弟哈哈笑着说,我就知道你没有我值钱。
儿子愣了一会儿,证明这个故事果然很冷。但以他与妹妹长期斗争的悟性,很快就明白了,哈哈大笑起来。
然后,我说要是我卖的话,就卖你。然后趁多愁善感的儿子还没当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说出后半句:“卖完后,你再跑回家,我们可以反复卖。”
儿子又一次哈哈大笑起来:“是啊,妹妹还不知道回家的路呢。”
“典当就是如果我们急需要金钱,又不想把心爱的东西完全卖给别人”,我趁热打铁,“就可以先卖给典当行,谈好价格,也谈好时间,等有钱的时候再把东西给买回来。”
“我明白了。”
我紧跟着提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那典当行里卖什么?人们拿物品去典当,能拿回什么?”这一下就扯到了“钱”这个特殊的商品。
因为我们经常让小朋友去买东西,自己交钱结账,所以我们聊一聊“钱”是交换商品的中介物,儿子也能理解。不过,那天我还是用一本我们共读过的图画书—《晴朗的一天》作为“辅助教材”。
我问儿子还记得《晴朗的一天》那本书吗?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我们多去“搅动”,就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于是,儿子就把那本书的故事大概说了一遍。
在《晴朗的一天》中,一只狐狸因为口渴喝了老奶奶的牛奶,结果失去了尾巴。为了让尾巴重新回来,狐狸听了老奶奶的要求,去寻找青草。为了得到青草,狐狸去找原野,原野让它去找水……前后经历了一个“交换”或者说交易的过程。
这个故事一讲完,儿子更加了解了“一切东西都有使用价值”和“可以交换使用价值”。我们一起回忆了图画书的价格,以及我们各自记得的最贵的一本书,还说了足球课的学费、我正在驾驶的这个牌子这个排量轿车的价格,以及足球课上老师奖励的小奖品的价格。
可是价值呢?
没关系,图画书还可以来帮忙。
我们又聊起曾经读过的《我是怎样学地理的》这本获奖图画书。
作者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逃难到了土耳其附近,和另外的人家挤在一间土屋里,睡不好,穿不暖,吃不饱。有一天,爸爸拿着仅有的钱去买面包,可是却买回来一张被妈妈认为毫无用处的世界地图。妈妈绝望的时候,爸爸把地图挂在屋里,而地图给了孩子无限的欢乐和遐想,也鼓励着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他成为一名画家和作家。
“拿一个面包的钱去买了地图,地图的价格好像不高,可是地图给孩子带来了快乐,开阔了眼界,这是价值,不能够用钱衡量。”我这样分析道。
毕竟儿子已经是小学生了,貌似听懂的样子,频频点头称是。
就这样,虽是北京交通拥堵时刻,而我们的聊天总是很有意思,是不是也很有用啊,你愿意试一试吗?
内容提要
在酷爸给孩子们营造的小王国里,不但有准时开启的读书会和雷打不动的movie day,还有孩子们做主的家庭会议,和儿子去探索世界,和女儿一起闲逛商场……一慢,二看,三玩,努力守候,全程陪伴。父母的可贵不在主动去教孩子什么,而是主动不教孩子什么。这是超级酷爸李一慢用心感悟、真心践行的育儿理念,鲜活、优质、实用。有真实的故事,有小经验、妙招分享,有思考与观念的碰撞,更有幸福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