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频道 > 资金流向>正文

资金流向实体的渠道,到底堵在哪儿

时间:2015-06-07 10:56:0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字号:TT

 夜读资金流向实体的渠道,到底堵在哪儿?



导读:降息、降准有效吗?实际上,我们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降息、降准应该也必然会增加信贷供给,甚至还会降低融资成本,其实未必。央行开了总闸,但水龙头在银行手里。

  股市,我们容易受伤也善于忘却。刚刚过去的A股“5.28”暴跌,分析师们辛苦挖掘出了若干幕后推手,央妈也不幸“躺枪”,对部分大银行实施的千亿正回购位被指为推手之一。然而,当A股涨声再起的时候,股民的伤痛,连同央妈的委屈,瞬间变得不足挂齿。

  但是,央妈被动实施的正回购,却不能不加重我们长久以来的困惑:在央妈持续降准降息及MLF、SLF、SLO等操作关照下,银行体系的资金应该很充裕了,充裕到用不了要主动还给央妈的地步,实体经济为啥还喝不到“水”、还在不停叫渴呢?

  一边是水漫金山,一边是饥渴难耐

  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持续向好。央行两次SLO释放流动性1800亿元,两次降准释放流动性18000亿元。与此同时,市场利率持续下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明显上升。至5月29日,7天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比1月末下降了177BP,按可比口径的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一季度末达到2.5%。市场流动性泛滥,正是本次央行被动实施正回购的背景。部分机构资金充裕,有钱却贷不出去也融不出去,又无法提前归还MLF等向央行的借款,眼睁睁亏钱,不得不向央妈“求援”,请求收回流动性。

  总体看,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已处高位运行。2014年末M2/GDP已高达1.93,远快于其他国家,从量上看,不是不足而是过剩。相对于流动性的增强,银行信贷供给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总体上仍保持平稳增长态势,4月末全国本外币贷款余额达9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4%,高出M2增速3.3个百分点。无论从整个市场的流动性还是银行信贷供给看,市场并不缺钱。

  但是,面对市场流动性的滔滔江流,为什么实体部门融资难、融资贵的呼声依旧?

  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现行指标的“社会融资规模”持续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61万亿元,同比减少8949亿元。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5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少1881亿元和4488亿元。这表明,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在减少。

  一面是流动性泛滥,一面是众多小微企业饥肠辘辘、嗷嗷待哺,这是怎样的怪像?结论只有一个,就是货币政策传递的渠道不畅。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就明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表明高层对这一问题的严峻性的高度关注。

  按照中医的说法,“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或许是我国当前实体经济运行困局的极好写照。

  实体经济融资之痛,痛在渠道不畅。唯有畅通市场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才能让实体经济获得资金之源头活水,才能焕发实体经济的活力。

  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到底堵在哪里?

  货币资金注入实体经济有两个节点:一是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及MLF、SLO、SLF等创新工具的操作,向商业银行释放或者收缩市场流动性;二是商业银行通过放松信贷或收紧信贷,增加或减少对实体企业的信贷资金。这两个节点,正是我们寻找资金渠道堵塞的线索。

  第一个节点:降息、降准有效吗?

  实际上,我们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降息、降准应该也必然会增加信贷供给,甚至还会降低融资成本,其实未必。央行开了总闸,但水龙头在银行手里。

  其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调节的是商业可贷资金,即信贷供给端。降低存准率相当于央行打开了联通商业银行的“闸门”,增强了是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但商业银行会否按照央行的预期,拧开“水龙头”,将信贷供给能力转化为信贷资金流、注入实体企业,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意愿。如果意愿弱,有能力也未必使出来,所谓“出工不出力”。

  渠道疏通方案:存款准备金率本是一剂“猛药”,最好别当做“家常便饭”,否则极易导致流动性泛滥。定向降准或许是上策,但应辅以必要的后续跟踪措施,确保所释放的流动性能顺畅流入所支持的领域。同时,应进一步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挤压商业银行流动性滞留的空间。

  其二:利率的下调,影响的是资金需求端的融资意愿,表现为企业融资意愿的增强。但是否一定会增强,要看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即企业投资意愿是否会增强。由于我国利率政策的调整,是直接瞄准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基准利率。下调基准利率会增强企业融资的意愿,但不会激发商业银行增加信贷供给的积极性。在贷款利率基本市场化(除了还有不超过4倍基准利率的红线外)条件下,调整贷款基准利率总体效果不大,

  既难以从整体上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也未必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渠道疏通方案:借鉴西方国家利率政策工具的运用模式,将利率政策调整的对象设定为再贷款、再贴现利率。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利率调整来影响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的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供给意愿。

  第二个节点:水龙头真的开了吗?

  在央行打开闸门向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后,商业银行是否相应打开水龙头,向实体企业注入资金流?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银行在信贷决策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性,表现为不同行业、产业及企业间对资金的渴求程度不同。

  表现之一:不良贷款上升态势,使银行在开不开“水龙头”上很纠结,表现为贷款难与难贷款并存。不良贷款的上升,使资金管道在很多地方出现裂痕,在裂痕修复之前,银行不敢开“水龙头”。而不良贷款的沉积也使一些管道堵塞,流速减缓,表现为银行风险偏好改变,对不良贷款高的地区、不良贷款客户采取收回或者压缩措施。

  渠道疏通方案:关键是改革商业银行的顶层设计,创新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减轻基层经营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压力。同时,完善不良贷款处置机制,降低信贷资金沉淀率。

  表现之二:实体经济“虚不受补”。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在整体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受市场需求的制约,企业投资意愿较弱,导致新增信贷的需求不足。二是资金沉淀于僵尸企业,成为低效或无效投入,形成了社会资金的漏损。  
 
    渠道疏通方案: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实体经济吸纳和高效运用信贷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僵尸”企业的差异化处置和甄别机制,充分运用兼并重组、司法程序盘活存量资产等手段,多措并举

处置“僵尸企业”,盘活信贷资源。

  表现之三:资金脱实向虚,向股市倒灌。牛市的赚钱效应诱导实体经济的资金脱实向虚,向股市倒灌。据有关统计,至4月24日,今年A股证券资金账户净转入1.56万亿元,相当于同期银行新增贷款的1/3。

  渠道疏通方案:要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科学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坚持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导向。要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抽血”效应。

  表现之四:资金浇灌“旱涝不均”,大中企业对小微企业的挤出效应,表现为“大中企业过度融资、资金过剩”与“小微企业融资难”并存。

  渠道疏通方案:通过差异化的政策手段,引导资源流向小微企业,实现信贷资源的均衡配置。关键是要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政策性担保弥补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弱质性;完善企业信用征信体系,以纾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状况,降低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和成本,从而激发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动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体经济需要资金清泉的浇灌,但不应简单地放水,要思其堪受,更要避免大水漫灌,导致资源低效或无效配置。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实体经济的资金饥渴问题,重新分辨融资难的呼声。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饥渴其实并非整体性饥渴,而是结构性饥渴;企业融资难的呼声,其实也是有真有假,有合理也有不合理。

  (李庚南: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文章转自新浪财经,略有调整,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