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I启孜是一款智能自行车,在11月22日于上海举办的“全球新创发布会”正式发布,目前正在预售阶段。
这应当是中国国内第一款面世的智能自行车,出自一个上海的10人小团队,从2014年3月开始闷头研发,六个月之后终于打通了硬件与软件。
所谓“智能化”,一般都是由传感器来采集数据,并且与移动端App相结合。BICI在自行车中内置了智能芯片,并安装了一些传感器,配套的App则带有更多互联网化的功能。
例如,首先BICI可以帮助骑行者记录骑行数据,自动进行GPS定位并显示地图路线,以及骑行者自己的生理数据,包括心率,踏频情况等。当你骑上BICI,将手机放在BICI手机架上,数据会实时传到手机中。
BICI的App还打算承载一些社交和互动内容,这些内容会作为任务单元来渐渐开放。每次升级会解锁一些新功能,例如完成一定的骑行距离会奖励经验值和勋章,与其他BICI骑手一起骑车多少公里便能完成一个任务(这就有社交的意味了)。
当然还有大家都担心的问题:看上去很酷的BICI是否会容易丢?不用怕,BICI设置了遥控解锁,如果被车主以外的人骑走,会自动发出警报并向车主报告自己的位置。
蒋旻宸将BICI的价格定为3999元,目前还在预定阶段。
炮制一辆智能自行车出来
介绍了BICI的功能,我们更想去探究的问题是:智能汽车刚刚从科幻变成了现实,而智能自行车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它会成为小米级大众产品吗?久邦数码总裁张向东高调表示要做自行车方面的生意,百度也启动了智能自行车项目DuBike。
创办BICI之前,蒋旻宸曾做过一个移动项目“许愿树”。再次出发做新产品,是因为他与团队成员都是骑行爱好者,希望能够推动自行车的智能化。
想要实现智能化,是做出一款芯片并效仿车联网公司来个“前装”,还是集成码表以及其他智能配件,或者是直接做出一款自行车?这是团队成员曾经讨论过的问题。当时蒋旻宸的意见很明确:不管是哪种做法,BICI团队都要试着自己炮制一辆智能自行车出来,这样才能摸透它背后的所有细节。毕竟大家都是互联网行业出身,做自行车也算是跨界。
而在后面的实施中,BICI团队不得不将战略调整为重新做一辆自行车。他们曾与一些家喻户晓的自行车品牌谈及合作,但是后者的要求很简单,改装的前提是需要芯片去配合自己的车。蒋旻宸无奈地向创业邦表示,传统自行车厂商短期之内都不会是BICI的竞争对手,因为它们思维太保守。
构建BICI芯片以及系统的难度很高,包括自行车内部的布线也比较复杂。但自行车与汽车有一点不同,智能车联网系统的最大风险在于:汽车属于电子设备,如果系统深入到底层控制,稍有失误会形成失控甚至酿成事故。但自行车是完全的机械体,它的运转完全靠骑行者对身体的控制,也就是说,如果不去使用智能功能,BICI可以被当做一款普通自行车。
外型上,曾在英国学习设计专业的蒋旻宸让BICI变得更加适合城市生活:22寸轮径,介乎于18寸小轮车与28寸普通自行车之间,使用碳纤维车架,8公斤的重量,相当于普通自行车重量的一半,女生一只手可以将它拎起来。再加上对颜色的处理,蒋旻宸希望BICI是市面上最有逼格的自行车。
几个月之前,BICI团队发起了为期一个月的问卷活动,邀请一些小白用户来为BICI预估价格,最终平均估价为5592元,实际上对于碳纤维自行车来说,这已经是一个超低价格,蒋旻宸说,捷安特类似配置(只是配置,而不包含智能化成分)的产品至少要8000元以上。之所以又降到3999元(降到几乎与智能手机相似价位),要回到BICI团队的初心:成为很多人的入门级自行车。自行车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一百年没有变有变化过样貌和功能,在这个时代,它应该以一个更酷、更聪明的形象出现,成为骑行者的伙伴。
3999元的价格属于裸价,但这也是一个让小白愿意尝试的价格,BICI团队不希望价格成为阻碍大家购买的元素。
BICI还在预订阶段,意味着很多顾客到明年年初时候才会拿到它。当被问到,为什么“瘾科技”等前沿产品网站上的东西无法量产的时候,蒋旻宸说这是一个时机的问题。BICI在助推这件事发生,而不仅是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