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确实是蓝翔最危机的时候,但我们不公关……”上周一,南都记者在蓝翔技校校长荣兰祥的办公室里见到了他。在“副校长带领学生跨省打架”新闻爆出后,他一度保持缄默,拒绝任何采访,一个月后的高调现身,颇让所有记者意外。
荣兰祥的河南口音里夹杂着山东腔,个头不高,白衬衫整整齐齐地用皮带扎进西裤,外面披一件深蓝色西装。与“职教航母领航者”的身份相比,他这身打扮更像一位县里来的干部,就连抱怨时都带着谦虚的笑。
他是一个传奇而充满争议的人物,从3 0年前一个初中未毕业的农民,到如今拥有3万学生、号称“职教航母”的掌舵人。他是草根的代表,出身寒微,凭借一己努力,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实现了自身价值最大化,他掌舵的蓝翔技校也被网民推上了屌丝逆袭文化的神坛。
与此同时,学生跨省打架、家暴、三个身份证、早年暴力争抢生源、教学质量差、就业率注水……种种负面新闻也缠绕着他。回首荣兰祥的草莽人生,既是城市用工暴涨的时势造英雄,也是他实用主义的成功实证。
机遇猎手
“他就是非常聪明。特能说,没读过什么书,但能把黑的说成白的。”这是荣兰祥的妻子孔素英对他的评价。30年前,两人经人介绍相识,孔素英说荣兰祥幼年丧父,一穷二白,但她就看中了荣很聪明,是个肯做事的人。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不到20岁的荣兰祥原本想学点做沙发和油漆的技术养家糊口,却发现学习技术的人很多。他敏锐地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巨大市场。“既然那么多人学技术,为什么我不能去教?”于是,他和孔素英自任老师,在济南办起了只有沙发油漆和缝纫两个专业的培训学校。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技术培训有大量生源基础———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后产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农民开始产生了进城务工的意识。1985年,政府放松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荣兰祥攫住了城市化浪潮的时机,把学校越做越大。1988年,部队掀起搞“三产”的热潮,荣兰祥再次抓住机遇,与某部队合作,利用这一平台发展学校,蓝翔学校的名字也改为某某部队职业培训学校。荣兰祥说,那时候学校不规范,质量不行,管理也不行,找老师都比较难,“那时候我们看透了,个人搞一个学校不是那么容易的,赚点钱可以,要想搞大、搞规范,还得有部队这个平台,有社会的认可。”
此后,蓝翔从一个自发生长的民办学校走向了另一条发展轨道。有了部队的牌子,招生也顺当很多。
2000年,国家下文禁止部队搞第三产业,羽翼渐丰的荣兰祥立即在药山脚下买地建校,开始单打独斗。他咬牙大举扩张学校版图,在短短几年间,将学校从简陋小院,扩建成占地近千亩、30余幢楼共40余万平方米的职教航母。
数字“251”
专访之前,荣兰祥带记者们参观了他引以为傲的300多亩的校园,而这片校园还不到蓝翔5个校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他指着结满柿子的柿子树和雪松树告诉记者,柿子树是顶大下小,而雪松正好相反,两种树一起栽种,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
这是荣兰祥的主意,当年的规划人员表示过反对。“现在树长高了,就看出了好处。”荣兰祥有点得意。
荣兰祥的聪明从他的绰号中得到印证。数名跟随荣兰祥十几年的离职老师证实,荣兰祥有个绰号叫“251”。据称,早年荣兰祥曾叮嘱手下,做事要动脑子,必须有部署和分工,不能只作“250”,要作250加1,也就是“251”。
据说,长久以来,荣兰祥都以这个绰号为傲,他的手机号码、车牌号的尾数都用的“251”这个数字。随着学校越做越大,孔素英称荣兰祥本来就火暴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大。他找了小三,开始越来越严重地打骂妻子。据孔素英回忆,2007年5月的一天,荣兰祥因为琐事打骂她,并拿了两把菜刀将孔素英的左胳膊和后背砍伤。孔素英的胳膊缝了十几针,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两个月。
两人生育的数名女儿也证实了荣兰祥长期打骂孔素英,而她们与父亲的关系也十分疏离。“他是搞教育的,却从来没有管过我们的教育。总是粗暴地骂我们笨、蠢。”聊起父亲,女儿们的表情很复杂。实用主义
抛开失败的家庭关系,荣兰祥在学校经营上可谓活在当下,深谙社会心理。蓝翔技校的培养档次瞄准工科高职学历教育,他早就摸透了用工企业的心态,围绕市场抓就业,只培训受市场欢迎的工种。
比如,蓝翔技校名声最响的挖掘机专业,蓝翔号称这个专业是全国最强的,但由于就业情况不好,目前已经压缩了80%。
荣兰祥清楚明白,就业率在中国教育市场上是剂良药。每年的大学生8月、9月就业季时,“蓝翔100%就业率,用人单位需付定金要人”的新闻就会出现在当地媒体上。但实际上,蓝翔宣传的高就业率一再遭到毕业学生的质疑。
在接受专访时,荣兰祥试图证明,除了招生受到影响,蓝翔的教学一如平常。当他带着记者走到就业办时,正好碰到一家从青岛过来的饭店老板招聘厨师。荣兰祥指给记者看:“不是我骗你们,全国就只有我们一家学校推荐学生要收企业定金。”
饭店老板并不认识荣兰祥,没好气地说:“是啊,你们是两头通吃啊。”接着抱怨能招到的人数太少了,需求是20个,现在只有两个。
两人交换名片后,老板哑然失笑,连呼“失敬失敬!”并立即要求合影。
“你得感谢媒体啊,他们的负面报道太多,现在来要学生的单位少了,你们才能这么快要到人。”荣兰祥一边呵呵应对饭店老板一边应对记者:“一般我们都是先满足国务院各部委的需求,普通企业得提前半年或几个月才能定到的。”
重罚重奖
蓝翔的管理崇尚重奖重罚。在对金钱和人性关系的认识上,荣兰祥堪称彻底。
荣兰祥亲自参与制定了四大本厚厚的管理规章,对老师和学生都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学校遍布监视摄像头,一旦违反规定,就将受到重罚。
比如,老师找学生要一根烟罚500元,学生翻一次围墙罚1000元……还有的规定是既罚老师又罚学生。
荣兰祥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管理学校,这种方式看似有效,却极易破坏学生和老师的互相信任的师徒关系。有学生说,老师被罚之后,会让学生把钱补给他。
荣兰祥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学校的柿子已缀满枝头,但从来没有学生去摘。“你们看,我们的学生素质有多高”,他对来访的记者说。而真相是,按照学校规定,学生摘一个柿子要被罚款200元。据数位离职老师回忆,早年蓝翔技校在火车站、汽车站与其他的技校打架争夺生源。打完一次架,荣兰祥就请客吃饭,并每人发50元,如果是“大战”,就奖100-200元。而当时老师的工资才几百块。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们为了钱,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混。”一位离职老师说。不过这一说法被荣兰祥以“这些老师是被学校开除的,造谣诬陷我”为由否认了。“疑人要用”
强势人物都有一套强大的方法论。荣兰祥很自信,他认为任何事情只要他能控制到位,没什么办不了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他自称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荣兰祥鼓励员工之间的“纠错”或“监督”。为了监督员工,荣兰祥设立了“稽查”一职,直属校长管理,调查范围覆盖除校长以外的所有员工和学生,堪称“权倾朝野”。一旦发现员工或者学生违反学校制度的,稽查可以向校委会汇报或者直接向校长汇报。
学生如果对学校不满,反映到学校网站上,让稽查查出来,就扣罚老师的工分,一般是扣2-6分,1分是10元钱。如果学生是向外界反映,一旦被稽查查出,会被立即开除。
种种军事化管理法则、员工制度,加上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法令般条条框框“盯”死了所有教职工和学生,但荣兰祥的个人权力则摆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具有强烈控制欲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有句老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有员工说荣兰祥的名句是“用人要疑,疑人还得用”。一名曾经负责过学校采购的职工说,每次他采购回来的货物,荣兰祥都会派人去查,如果询价比采购的低,荣兰祥就会怀疑他吃了回扣。一年以后,这位员工终于因为受不了反复盘查而离职。
孔素英说,自从开打离婚官司之后,荣兰祥清除了所有学校里与孔素英有亲戚、朋友关系的员工。
荣兰祥用高度集权的管理方法引领着蓝翔早年的飞速发展,待跨入稳定发展期后,似乎已经达到了边界。据一些离职老师说,学校发展到后期,开始招收大学毕业生,但由于管理不行,最后都走得差不多了。网络营销
尽管产业帝国早已超越了教育这一项,荣兰祥仍然一再强调自己热爱职业教育,不是一个生意人。拍照时,他不肯坐在办公室的老板椅上,因为“照出来效果不好”。
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文化并不高,公开资料上显示的是中专学历,而他妻子的说法是初中未毕业。在全国网民为蓝翔“编段子”时,精明的他虽然已经感受到网络的传播威力,但对这种传播方式并不了解。
网络将蓝翔推向“屌丝逆袭”的文化神坛,似乎不为他理解。当记者提问他怎么看待蓝翔被冠以“屌丝逆袭”的光环时,他本能地认为这不是什么好问题,急称这些都是网友不了解情况、记者不了解情况所致。
盛传他善于网络营销,他连连摆手中又有些得意:“那些都是别人利用我们的影响力弄的,和我们无关。”
比如红极一时的蓝翔冰桶挑战清华北大视频,荣兰祥说是某网站找了几个蓝翔的学生拍的。拍完之后还发给了蓝翔,希望能从蓝翔的平台上发出去,但被荣兰祥拒绝。
实际上,蓝翔的宣传费用主要用于电视广告,每年花费2000万-3000万元。而南都记者采访了6名蓝翔的学生,全都是因为看了蓝翔的电视广告而来。
对目前“脑白金”式的广告效果,荣兰祥表示满意。不过,他说他还有更好的广告语。荣兰祥虽然在网络营销上略显笨拙,但却懂得顺势而为。他曾让宣传人员将所有的网络段子和电影里调侃蓝翔的片段剪成了一个短片。此外,他告诉记者,蓝翔已经开始做网络宣传,不过,投入的资金不多。
对于此次危机,荣兰祥甚至判断“倒蓝翔”的势力中有国外势力的参与。原因是国家正在尝试职业教育改革,国外势力害怕改革成功。
“他们看得非常准啊。”荣兰祥神秘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