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欧洲时报》网站7月26日文章,原题:为“人才签”与“亲情签”叫好 从2013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开始施行,这是已于7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出入境法的延伸。在此轮调整中,外籍人士普通签证将由8类调整为12类,其中为海外人才引进增设的R字头、为海外华人探亲增设的Q字头大受好评,被称为“人才签”与“亲情签”。它们的诞生,可谓此轮调整理念升级的精华,流露出中国在移民问题上的务实精神与民族文化传统印记。
先看“人才签”。中国新的出入境法管理法提出,为更好适应中国“引智引资”的需要,首次将“人才引进”纳入外国人普通签证申请事由。中国国务院的条例据此增设R字签证,发给国家需要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并给予相应的出入境便利。直白明晰的表述和措施,体现出政策服务于国家发展的人才大战略。
中国不缺人,但是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现在或许不缺资金,但是不能保证将来不缺资金。吸引人才和资金,正是所有国家制定移民法的根本目的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争夺技术和投资移民的竞争中。欧洲国家早已陆续开始通过修改移民政策提高对“优质”移民的吸引力。而中国,基于政治的、历史的原因,在外国人的管理问题上接触少、起步晚,进步也谈不上快。中国从甫一出现外国移民概念,到“中国绿卡”严重供小于求被吐槽为“全球最难拿”,只经历了不到10年时间。旧的出入境管理法规,显然完全不能适应当今世界争夺“优质”移民的态势。新法、新条例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这一长远问题的果断判断,行动务实而富于勇气。
漫长的国境线和巨大的经济体量,也注定了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外国人问题。过去粗疏的管理套路,不仅不利于高端人才的引进,也使边民安置、“三非”外国人问题积累难消,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徒负外交压力。中国要想化解这些难题,必须逐一明确各类移民的权利义务。除高端人才引进外,本次条例还专就掌握外国人勤工俭学、离职转岗做出细则规定,直面“三非”问题,使中国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精巧化方向进步,让外国人能进能出、便来便去。
再看“亲情签”。有消息称,新出入境法和外国人入境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较多听取了海外华人的意见。这些意见中,希望给予海外华人更多出入境便利的呼声极高。正是有鉴于此,条例专门设立Q字签证,且再细分投靠类长期签证和探望类短期签证两种。这不仅出于大陆执政者对广大海外华人声音的重视,也反映出中国立法人性化且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趋势。
法律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以人性劝慰人心,以人情感化人心。越是尊重人、关心人,法律越能真正发挥其定纷止争的功能。具体到“亲情签”这一服务意味明显的规定,既体现新法对海外华人回乡权利的认可与保护,也昭告中国作为祖籍国对漂泊在外儿女的认同与支持,于法理、于感情、于传统均契合人性化的价值取向。
出于文化传统及经济关系,华人“落叶归根”的情愫依然深厚,但在实践中困难不少,集中表现在大陆严格的户籍管理与回乡华人外籍身份的尴尬冲突上。对于双重国籍与“侨胞身份证”问题,大陆管理者亦有苦衷。应该说,新法与条例“网开一面”,特设“亲情签”,并可以护照代身份证,实在是可喜的信号。虽然放开双重国籍、颁发“侨胞证”短期内仍不易实现,却在更可操作层面打开了局面,足见“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系。
移民问题的本质是社会一体化,伴随着开放和发展,中国在未来成为新移民国家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海外华人与祖籍国的互动也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大活跃。“移民红利”能否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从欧洲传统国家的转型来看,这是颇可期待的,其中的风险也是颇值得未雨绸缪的。毋庸置疑的是,对于在激流中深刻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法律层面的准备至关重要。
本次新法、条例的颁布实施,务实精神与亲切坦诚的人情味令人印象深刻。从中可以体会到:愈加开放与理性的中国,在对待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外国人时,将谨遵循这样一些原则:务实促发展、魅力促融合;细心维护安全、依法保护人权。中国的移民法也会围绕实现这些原则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