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礼明博士中国杰出企业行系列报道》之十
郑润中(右)与吴礼明博士(左)探讨营销方案
人民论坛网上海9月15日电(记者 吴礼明)去年的冬天,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事莫过于一直笼罩在华夏大地上的雾霾。从华北平原到长江流域,无不被这种据说比非典还可怕的雾霾所包围。此情此景,不禁让人们再次把目光聚集在大气污染问题上。
可是,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做到“厚德载雾,自强不吸”。毕竟我们是人类,呼吸既是我们的本能,更是我们赖以存活的必需行为。因此,如何保证我们在每一次呼吸的时候不用提心吊胆,自然成了一个万众瞩目的议题。
现在,我们终于发现了有一个人比我们一般人更为关心这个问题:他就是上海苍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润中。下海创业十余年来,郑润中每天在想、在做的事就是让每一个人在室内、车内的每一口呼吸都健康、纯净。
记者来到上海苍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采访,仔细端祥着面前的这位董事长郑润中,想竭力得出一个印象: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他对专业知识的渊博来看,他是本行的专家;从他举止、谈吐和分析事物角度来看,又是位学者;然而从他敏捷的思路、考虑问题的周全,以及敦厚诚实的品行来看,他又是一位企业家。的确,他是一位集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于一身的下海创业的典范。
从2003年开始,郑润中辞职下海创办苍穹公司,他带领一班科研骨干埋头钻研,以百折不饶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行动终于攻克了环保问题的技术难关,发明创造了“圆孔通道均场空气净化装置”、“嵌入式车用空调配套圆管针极静电除菌装置”、“高压高频除尘灭菌装置”等核心技术,并均获得国家专利;与此同时,还获得 “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上海市火炬计划项目”、 “上海市专利新产品”等殊荣;尤为令人兴奋的是,他的 “静电式车用空调配套空气净化装置”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部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如今,上海苍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空气净化系列产品可用于各种公共场合和私人空间,可以说凡有人的地方就能用得上。
郑润中及其公司的科研行为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关注。他用科技的力量创造出了环保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将先进的创业理念、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为人们谋求健康生活的精神这三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种“三位一体”的创业思想正是时下创业者应该吸取的宝贵经验。
智勇双全创伟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创业”就一直是有志青年热议的话题。尤其步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胸怀大志者纷纷加入到创业者的行列之中。诚然,心血来潮者很快就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但是,也有很多智勇双全、深谋远虑的创业者在市场洪流的冲刷下依然屹立不倒,并逐渐成为中流砥柱,激起千层浪。
郑润中就是其中的一个幸运儿。说他是幸运儿,只是相对于那些事业未竟者而言,他有幸亲身见证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且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祖国实现腾飞。其实,郑润中的成功并不是运气的作用,而是他的勇气和智慧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郑润中于1948年7月8日出生在上海。1968年7月,郑润中中学毕业后,进入了上海港务局杨站港区干起了装卸工作。这份工作虽然薪水微薄,又很劳累,但毕竟是郑润中的第一份工作,因此他没有半点埋怨,只顾着埋头苦干。
既能吃苦,又踏实稳重,郑润中很快得到领导赏识。1972年,他出任港区工会副主席;1974年,又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学习。知识改变命运,进入复旦大学深造是郑润中人生的一个最重要转折点之一。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郑润中被分配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工作,1986年升任副处长。
按说,郑润中的仕途可谓是平步青云。换做是别人,必然会努力寻求政治生涯的进一步发展。但是,郑润中自有主张。1993年秋,他申请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之后不久,他就选择下海创业,开办了贸易公司从事建材经销和咨询业务。 后来,郑润中又涉足房地产业。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智慧,他屡屡能够在市场中把握时机、创造价值,一晃十年间,竟积累起了数百万元的资产。
2003年,郑润中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事业取得突破。最理想的情况是创办一家值得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企业。但苦于迟迟遇不到合适的机会,他显得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郑润中得知有个朋友在从事空气净化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经市场调研和资料研究,郑润中认定这是个前途无量的行业。试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空气净化、除尘灭菌类产品的需求极有可能会飞速上涨。如果此时投入到这方面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日后必然会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并且,如果真 能设计和生产出高效实用的空气净化产品,那么对人类的健康事业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贡献。这种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2003年6月20日,创业的号角终于在郑润中心中吹响,他毅然决定在国家级开发区——上海市北工业园区购置了1661㎡的厂房,创建了 “上海苍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空气净化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安装和销售。从此,他开始踏上了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为方向、以造福人类为宗旨的创业征程。
攻克难关排毒气
作为一家技术型企业,技术必然是核心竞争力。没有先进的技术为支撑,一切都会变成空谈。身为董事长的郑润中深谙此道。为此,郑润中亲自带队,将公司全体技术人员凝聚在一起,刻苦钻研,不断求索,方案改了又改,细节修了又修,不臻于完美誓不罢休。
但是,2003年突然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爆发了,这就是肆虐全球的非典事件。这是全人类共有的灾难,但此事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海苍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的发展。因为非典病毒的疯狂蔓延,使得人们不得不提心吊胆地呼吸着。即便如此,许多人还是不幸地受到感染。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部分原因与人们日常所用的空调有关。那时候,人们外出时一般会佩戴口罩,回到家就会摘下口罩。酷夏之时,人们会习惯性地打开空调,此时危险就发生了。几乎很少有人会关注到空调也会带来病菌,这是因为空调中的空气没有得到很好的净化,从而将外界的不良空气带入到了室内。这样,室内的人自然就暴露在了含有病 毒的空气之中了。
如何避免空调中毒?这正是郑润中及其公司要做的事。怀着焦急的心情,郑润中在外与同济大学的专家进行技术合作,在内带领公司技术骨干彻夜奋战,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出高效实用的空气净化器。
几番下来,郑润中也成了这个行业内的半个专家。然而,对于他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终于修成正果,技术研发部捷报频传,成功开发出中央空调配套空气净化装置,获得国家专利,并被上海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此后的“嵌入式车用空调配套圆管针极静电除菌装置”、“高压高频除尘灭菌装置”等核心技术也一一获得国家专利。
郑润中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说,这些专利技术涉及高压静电原理,其特征是:用机械方法制成合金铝材质的蜂窝状圆管,在高压静电源的作用下,圆管通道与位于圆管中心的针状导体组成圆柱形的静电场。当空气中的细菌、真菌、病毒随空气流经高压静电场时被炭化而直接导致死亡,PM2.5可吸入颗粒物及放射性致癌物质氡子体则被有效吸附。中科院上海查新咨询中心在2004年5月24日作的咨询报告中指出,此项技术“符合国际上高压静电空气净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属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让郑润中更为骄傲的是,这项技术能够很好地净化我们的室内空气,有效保证室内空气的健康、纯净,让人们健康呼吸、放心呼吸。目前,“中央空调配套空气净化装置”已在学校、宾馆、办公大楼、地铁、铁路、机场、医院、娱乐设施、商场等公共场所推广使用,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科技之花遍地开
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上海苍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就不断获得各种荣誉: 2011年11月,他们与广州军区工程科研设计所、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学院联合开展的“国防工程内部环境氡子体控制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技术成果鉴定; 2012年12月,他们生产的 “车用空调中央空调配套空气净化装置、除氡子体装置”荣获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颁发的“第七届中国民营企业新兴产业博览会创新成果金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苍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与广州军区工程科研所、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学院联合研发的除氡子体技术具有广泛的军事及民用推广价值。氡是由自然界中铀、镭衰变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有很强的扩散能力和渗透力。建筑物中的氡主要来自地基的岩石和土壤,还来自某些建筑材料——如一些花 岗石、大理石、石煤材料及工业废渣制成的建筑材料等。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室内氡可以导致肺癌、血癌等疾病,氡已被国际癌症机构(IARC)列入室内主要致 癌物质。郑润中的产品能有效解决氡污染问题,除氡子体效率达80%以上。总参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结论是,此项技术为“国内首创,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此项成果已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
另外,上海苍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空气净化器(消毒机)适用于各类学校的实验室、计算机房、图书馆、食堂、体育馆、会议室、卫生室、多功能厅、教室、办 公室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财政局、卫生局、质量监督局、食品药监局2011年22号文件规定将空气净化器(消毒机)配置给上海市中小学使用。经上海市教委审定,公司的空气净化器(消毒机)被列入上海市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供配目录。广东省教委已通过专家评审,将该产品列入学校采购名录。
郑润中介绍说,公司正迅速将专利技术产业化,形成系列产品,并推向市场。目前,公司已经陆续推出了中央空调配套空气净化装置、车用空调配套空气净化装置、立柜式和壁挂式空气净化器、小型车用空气净化器、静电式降温消烟装置等产品。
短短十余年,郑润中辛勤耕耘,把一家科技公司经营的红红火火,科技之花遍地绽放。但对于未来,他有更大的期许。从公司业绩方面说,他希望能够研发出更多更好的高新技术,以技术引领公司的发展,力争3年内公司成功上市;从公司的社会价值方面说,他同样希望以技术改变生活,让公司的产品为人类服务,让所有人都能呼吸到健康、纯净的空气,放心呼吸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