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总裁频道 > 访谈>正文

专家展开解读:中国新闻奖设立“舆论监督报道奖”

时间:2022-05-28 02:29:07  来源:网易  作者:   字号:TT

 2022年5月17日,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2022年第一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公示》显示,中国新闻奖将有重大调整。

调整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由29项调整为20项。

据悉,调整后的奖项设置为基础类奖项14个,分别为消息、评论、通讯、新闻专题、新闻纪录片、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副刊作品、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专栏、新闻业务研究,专门类6个,分别为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融合报道、应用创新。

对于业内来说,这次的最大变化是设立了“舆论监督报道奖”。

消息一出,引发传媒圈的广泛关注。那么,舆论监督报道奖项的设置将对新闻行业产生什么影响,又有什么重大意义?

对此,“传媒特训营”对话了中国记协原书记处书记、中宣部新闻阅评组专家顾勇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编委王文志;北京青年报编委、深一度主编宋建华;新民晚报时政中心主编、新民周刊副主编杨江以及中国经营报编委郝成等业内权威与资深人士,对此展开解读。

中国记协原书记处书记、中宣部新闻阅评组专家顾勇华:

中国新闻奖把舆论监督报道单独列出,很有意义。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中,舆论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循习近平新闻舆论论述推进舆论阵地建设的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

二,近年来,主流媒体的监督报道数量呈下降趋势,扶正怯邪激浊扬清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同时,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倒是舆论监督活跃,甚至优秀媒体必备的传播力影响力在主流媒体中表现得越来越弱。主流媒体监督功能在总体上不足,既有媒体自身原因,也有与一些地方干部对舆论监督过于敏感、甚至干涉阻挠正常的舆论监督不无关系。

三,设立舆论监督报道奖项,从理论上说是大力鼓励媒体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但是,如何报送、如何评选,实际上操作难度不小。说好话的报道,即使事实有出入也不大会被质疑;而舆论监督报道,即使主要方面很不错,却因为采访难以顺利进行会有不完善的地方,却容易被放大、从而整个报道被否定。所以,建议有一个尝试,即舆论监督作品,由新闻研究机构独立提出评选标准、独立调查实际影响力、发挥的积极作用,独立报送,由评委会一并投票。目前的评选机制不太适合报送。

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编委王文志:

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都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奖评选的重要标准和价值取向,也符合我国的国情。然而,尽管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舆论监督,相反只有加强舆论监督的水平和质量,才能正确引导舆论,真正发挥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守望者”的责任和义务。

本人先后四次荣获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均为舆论监督报道。几位中国新闻奖评委曾跟我谈到,几乎每年中国新闻奖评奖过程中,对高质量的舆论监督报道都呈现“饥渴”状况。采写舆论监督报道固然不是单纯为了得奖,但这种声音从一个侧面传递出对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报道的期许。

新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新闻评奖是导向的导向。作为我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首设舆论监督报道奖,表明在坚持正面宣传的前提下,舆论监督类报道将进一步受到重视,地位将不断提升,而评选的价值取向正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说明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价值观,正逐渐发展为监督批评力度的增强,敢为百姓说话和呐喊,这种为人民服务、社会环境监视的功能和价值理念将日益得到凸显。重视舆论监督类报道的导向作用,不仅仅体现为正面宣传的工具,在导向的选择上也将赋予其内在的价值尺度。它势必推动新闻传播逐步从“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回归,从浓厚的“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中国新闻奖首设舆论监督报道奖,意义和作用将都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适应了新时代新闻传播的大环境,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弘扬都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它在相当程度上将促使新闻工作者以“新闻本位”和“受众本位”的理论思想和意识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工作,在报道实践中遵循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以新闻价值理念为基础重视新闻规律和新闻功能的回归。

北京青年报编委、深一度主编宋建华:

中国新闻奖作为国内等级最高的新闻奖,此次首设舆论监督报道奖,传递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即该奖项今后的评选将更加回归到新闻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舆论监督上。它的长远意义在于,给国内新闻机构和广大新闻工作者指明了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即及时发现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勇于把这些问题揭示出来,以促成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让我们的社会获得更健康的发展。

不得不承认,机构媒体如果习惯了回避舆论监督报道,不仅不会让我们现存的社会问题消失,很多时候还会造成社会舆情的逐步累积加剧,让缺事实、多情绪的自媒体消息满天飞,让民众的关切得不到权威信息的回应。

当然,中国新闻奖首设舆论监督报道奖,也对新闻机构的监督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事实、对问题扎扎实实的调查上。只有扎实的事实、充实的证据,才能让舆论监督报道赢得读者的信赖和社会的重视,才能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点上,新闻没有捷径可走。

新民晚报时政中心主编、新民周刊副主编杨江:

舆论监督对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具有特殊的作用,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中国新闻奖首设舆论监督奖是一个积极信号,是对舆论监督报道作用的肯定,也是对加强舆论监督报道的一种鼓励。

近年来,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舆论监督类报道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要强化舆论监督,发挥舆论监督报道的作用,不仅要从奖项设置上予以引导,更要从机制上予以保障,让各级政府、机构真正重视并保障舆论监督的进行,也要从机制上鼓励各类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积极主动作为。

舆论监督的领域预计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但报道的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较之以往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尤其是视频化、社交化。

增设舆论监督奖开了一个好头,尽管效果有待观察。寄望更多的同行能树立信心,继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中国经营报编委郝成:

翻开党的历史,舆论监督始终是作为重要的监督力量存在的,且重视度也是一直在增加的。尤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将舆论监督与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并列,是党构建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的重要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近年来媒体、舆论环境变化,此时对舆论监督进行单独设奖,其对整个传媒行业传递的信号很明确。当然单独设奖之前,历届新闻奖中,几乎也都有舆论监督报道,比如王文志老师多次获奖的报道,就都是舆论监督报道。

舆论监督报道的重要性,有无数实例和论证,自不必言。但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个别干部,面对记者,面对问题,表现依然令人失望,甚至出现了一些阻挠采访、围堵记者的情形,令人费解。这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部分干部没有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甚或对舆论监督有抵触、有成见、有害怕情绪。本质上,是不能够实事求是地正视问题。

随着这个奖项的单立,相信能够引导各方更加公正、正确地看待舆论监督,拥有更高的智慧应对舆论监督。

当然,对我们采编一线人员来说,大家希望采访对象能够直面问题,能够坦诚解释这些被监督的问题是怎么形成的,从而帮助我们完成更有深度的、更全面的报道,而不是动辄对媒体进行动机猜测、阻拦干扰、删稿问责。相信这样的采写过程,就不再仅仅是监督、对问题的曝光,而是一次富有建设性的、带着思考的、奔着解决问题去的多方良性互动。

这可能也是未来舆论监督报道主要的变化方向,就是更有深度、富有建设性、日常化地存在着。形式上也会进一步延伸到各个载体和形式。

当然,一些平台、媒体,也要去除过度的自我审查形成的畏首畏尾情绪,要敢于、善于去做舆论监督,从而让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力量一起,做好“船头的瞭望者”。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