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总裁频道 > 访谈>正文

千年樟树下诞生石舍学校:让孩子们在自然“放养”中优雅成长

时间:2022-08-01 03:43:03  来源:中国创业家网  作者:吴礼明 向怡   字号:TT

《中华英才》半月刊记者 吴礼明       中国创业家网融媒体观察员 向怡

大山深处,如何让孩子们优雅成长?这是一个值得教育界探索的课题。

可以说,给孩子选择何种成长方式,就意味着孩子们选择了何种生命历程。

“我们于2014年成立石舍学校,目的就是探索融合东方文明精髓和全球进步思想的教育:启蒙教育(发现梦想) + 基础教育(能力体系) + 天赋教育(潜能激发),然后接轨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来实现山里孩子们的人生价值” ,7月31日,石舍学校创办人黄伟舜、何怡帆夫妻俩在接受《中华英才》半月刊采访时道出了自己创办石舍学校的初衷。

C801FC88@640D1622.BAD2E66200000000_副本.jpg石舍学校创办人黄伟舜 《中华英才》半月刊记者 吴礼明 摄

606B2AD0@DCECF156.48D2E66200000000_副本.jpg石舍学校创办人何怡帆 中国创业家网融媒体观察员 向怡 摄

应中国创业家网融媒体邀请,我们驱车来到浙江省桐庐县大山深处的石舍学校:原来这是一个用梦编织的学校,在深山沟里小河边一棵千年樟树下,黄伟舜、何怡帆夫妻投资建设了一幢具有东方艺术韵律的三层高的河岸别墅,小河流水因千年樟树而意境隽永,千年樟树因小河流水而别有风味,石舍学校就是为了表现这种生生不息的自然美而诞生。

带着乡土情怀创办石舍学校

“石舍学校” 因石舍村而产生。

FC850B6D@7AC32077.30D3E66200000000_副本.jpg

石舍村,位于浙江桐庐县富春江镇,与建德、浦江交界。这里地处大山深处,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山地特有的毛竹、绿茶和中药材构成其主要产业,随处都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

315F9F37@2EEFBD44.7FD2E66200000000_副本.jpg

在深山沟里小河边的千年樟树 吴礼明 摄

68B7A101@D16BDF6A.A4D2E66200000000_副本.jpg

围绕千年樟树而建的河岸别墅 吴礼明 摄

谈起创办石舍学校的经历,黄伟舜告诉我们,石舍村人口原本很少,但是群山起伏,山峦叠嶂,在北京工作多年后,有着浓浓乡土情怀的他,带着心爱的北京姑娘何怡帆回到了出生地,开始了石舍学校的建设过程。

黄伟舜先是买下了村中的两处老房子,又租了剩余的几间,经过改造,一个营地式的乡村民宿——石舍香樟就成型了。石舍香樟是由10个不同规模大小的营地组成,“营地”建在小溪旁鹅卵石滩上,一路向山里延伸,可以划竹筏,看樟树,游露天泳,在这里,可以让人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扰,走入自然的怀抱。

石舍学校鼓励孩子可以做任何让心境美好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秉持石舍学校教育的理念和精神,黄伟舜投巨资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布置,以学习兴趣为导向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引导孩子们发挥深层次的潜能。

640 (1).jpg孩 子们在小溪里 石舍学校供图

何怡帆说,为把握学生发展的关键敏感期,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与尊重,让学生通过任务践行的形式来满足自我发展需求,让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特的个体。

“石舍学校班级编制方式是以开放学习空间混龄编班,按照如下的层次分级,每班定员11人:3-6岁为启蒙教育,6-10岁为基础教育,10-15岁为天赋教育,15-18岁为高教融合” ,何怡帆介绍说, “在这里,孩子们学到了如何去自理生活,如何与自然共生,如何表达自然感受的美丽”。

石舍学校带给了孩子什么?黄伟舜说,石舍学校坚持以启蒙教育 + 基础教育+ 天赋教育,然后接轨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鼓励孩子做任何可以让心境美好的事情,教会孩子们如何思念自然以及如何更好的与自然共生。

从体验自然而神秘的瞬间找到内心的声音

“在这些年的实践中,我们浓缩了36种自然体验,去鸡窝里摸热乎乎的鸡蛋,追田野里的萤火虫,光脚在小溪里抓鱼,和大白鹅一起戏水,躺在石滩上数星星,与房前屋后的蝴蝶、蜻蜓共舞……希望在这个过程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到尽可能多的自然而神秘的瞬间,从而找到他内心的声音,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基础”。 黄伟舜、何怡帆夫妻俩共同这样认为。

640 (2).jpg

孩子们在划竹笺  石舍学校供图

他们介绍说,一号宿营地因为紧靠有千年历史的古香樟而人气特高;二号宿营地面对“水坝”,背靠竹海;三号宿营靠近石舍古村,颇为幽静……无论成年人还是小孩子在这儿都能轻易收获乐趣。

在这里,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劳动,一起爬山、趟河、捕鱼、捉虾、做陶...... 黄伟舜说,与自然共生,表达自然的美是孩子的天赋,无论是在山中大叫,还是唱一首歌,画一幅画,都是自发的。 “我们要做的只是给予他们一个自然的游乐场”。

在这里,孩子们不被“上学”这种教育形式所束缚,而是在自然的“放养”中优雅成长。

谈起自家孩子的乡村自然教育的经历,何怡帆自豪地告诉我们,今年11岁的女儿目前无论是在乡村生活适应力方面,还是跟不同文化背景的同龄人交往方面,都明显更加成熟自信,这或许就是乡村教育带给孩子的生命能量!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