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总裁频道 > 人物>正文

续写80年代中国创客光荣与梦想的“智慧总裁”

时间:2015-05-28 13:56:43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   字号:TT

 少时便跟随其兄—中国著名民营企业恩威集团创始人薛永新创业打拼,17岁初入商海,披荆斩棘打通江浙沪皖市场“任督二脉”;20岁渐露锋芒,策划包装下顺利将恩威主打产品“洁尔阴”推向大众消费市场;24岁只身远洋,9年寒窗终获全球顶尖商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而立之年归国,怀揣蓝图拼搏十余载,成就时代“新恩威”……他,就是今年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的四川恩威制药有限公司总裁薛永江。

作为一名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创客,他是公众眼中深谙市场之道的学者型现代企业家,也是企业员工心中指点江山的“智慧总裁”,商海浮沉27载,44岁的薛永江有着怎样的光荣与梦想?

近日,在位于成都市双流县双华路三段458号的花园式恩威新厂区,薛永江以其个人的亲身经历,如实回答了笔者关于80年代或90年代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怎样解决“谁来接班,接好班,让事业发扬光大”的提问。

长兄如父:

“创业导师”薛永新

采访薛永江,他并没有从自己的故事说起,而是浓墨重彩地谈起了哥哥薛永新的创业史:“大哥是我们家的创业带头人,对我影响很大。”显然,在薛永江心里,哥哥扮演了他人生“创业导师”的角色。

生长于重庆潼南县农村的薛氏两兄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因家庭成分高而备受排挤。上世纪80年代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顺着电波吹进西南山村,年长薛永江19岁的薛永新闻风而动,成为了家乡第一批外出闯荡者。

先下湖北,再走云南,最后落脚成都,薛永新一路从打工仔做到大老板。1983年,他在成都双流县创办的木材加工厂成就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86年,他放弃家具厂改做化工业,着手创办了成都恩威公司,然而随后两年却碰到了诸多不顺,原本销路良好的干洗剂因受进口产品冲击而被迫放弃,转项生产的四氯乙烯因技术难题致百万投资付之东流。

随着薛永江逐渐成人懂事,哥哥创业路上的甘苦辛酸,深深印刻在他的心里,并影响至今,“他可以看到一个机会,勇往直前、死不回头;追求一项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宁愿倾其所有,这就是大哥言传身教于我的企业家精神。” 薛永江说。

1988年,薛永新转战医药行业,并研制成功一种对妇科病、性病、皮肤病具有很好疗效的纯天然中草药液,赋予其含蓄之名—“洁尔阴”洗液。这一次,薛永新重整旗鼓,不同的是,他带上了17岁的薛永江,共同走上了恩威的二次创业之路。

最初,洁尔阴产品主要面向医院销售,零基础“入门”的薛永江负责江浙沪皖一代市场开发,主要工作是沟通潜在订货医院,并将那些医院转化为恩威长期客户。“销售经历成了我人生巨大财富,可以说那个时期发往江浙沪皖4省市的每一批洁尔阴都是我亲自打开的销路!”说这话时,薛永江的情绪里有着“好汉感怀当年勇”的愉悦。

1991年,薛永新将弟弟召回身边,任成都恩威集团总裁助理一职,审时度势后,薛永江认为靠人力一家一家到医院推广洁尔阴产品,不仅效率低而且市场过于封闭,他向哥哥提出把洁尔阴推向大众消费市场的大胆想法,获得支持后,便开始着手广告策划事宜。

再后来,一条名为“难言之隐,一洗了之”的洁尔阴广告走上了央视银屏,在相对较为封闭保守的上世纪90年代,大张旗鼓宣传妇科药用洗液的举动,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巨大震动,“可以说妇孺皆知,尽管有很多议论的声音,但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十分明显。”薛永江笑道。

一次成功的广告营销,不仅让洁尔阴瞬时声名大噪,也成为恩威公司发展的重要拐点,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家族使命:

远洋求学,功成而归

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药企,恩威公司在医药领域具有很好的品牌知名度,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恩威进入了发展瓶颈期,面临着品牌老化、销售低迷、新品匮乏的现实困境。

1993年,薛永新出于想把企业做大做强而成为“常青树”的战略考虑,提出送弟弟赴美深造,尽管当时薛永江对此还十分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笔者发现,薛永江在承担家族创业中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必须紧密结合当时国家的大背景去加以理解,而他的经历,也折射出了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薛永江告诉笔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还在围绕“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才最终冲破这一思想藩篱,此后国家又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子、汽车和医药行业将势必面临冲击,“将面临什么样的冲击,没有人知道,所以到国外学习就成了势在必行,在今天看来,哥哥当初的决定极富远见。”

1995年,薛永江肩负着家族使命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而初到美国,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都感到十分不适应,“从老板到学生,从主场变客场,从有成就感的忙碌生活到需要每天捧着书本苦学夜读,消化这些转变我还是花了不少时间。” 薛永江说。

不断调整后,薛永江逐渐进入了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从零开始的语言学习,再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专业深造,知识的魅力让时间过得飞速。”异国他乡求学9年,薛永江几乎很少回国,即使回国也不会踏入公司半步,“要把自己完全从商人角色中解放出来,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据薛永江介绍,在他求学时期,国家经济形势与政策方针发生着巨大变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十分利好的条件,期间很多朋友劝说其回国,并表示“你再不回来就失去机会了”,但他还是最终选择了坚持学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不能在乎一朝一夕的得失。”2004年,最终拿下了全球顶尖商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的薛永江,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怀揣对恩威公司的美好蓝图回归中国商场。

阔斧改革:

蓝图落地,二次腾飞

“在美国学习时,我研究了大量西方企业的经典案例,发现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和可控性是优秀企业的重要元素,而这也是国内民企最缺乏的方面。”所以,薛永江对恩威的改革蓝图亦围绕解决“三化”问题进行,他还对企业发展的可控性进行了探索。

回国后,薛永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投资5亿元在成都双流县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新制药园区,占地总计381亩的制药基地从规划、设计到最后的落地建设,几乎每一个环节,薛永江都亲自把关。“当时我们在海南和成都总共有3个工厂,高规格建新厂区是出于对提升生产工艺和节约成本的考量。”

接下来,薛永江利用半年时间跑遍了恩威全国各地的办事点,登门拜访经销商、开商业沟通会、给员工做培训,“国内的大环境变化很快,一方面我要融入,另一方面也要把最新的理念与想法传递给合作伙伴和企业员工。”用薛永江自己的话说,“这是含金量极高的半年”。

通过地毯式走访,薛永江不仅带去了恩威发展的新动向,提高了商业客户的凝聚力,也建立了供货商、经销商之间的标准化合作模式,“主要是对营销体系进行了变革,从以往各地单一办事处的组织机构升级为在商务、医院和非处方药(OTC)的每一体系都下设办事处,实现供销双方利益最大化”。

稳固市场过后,薛永江对恩威的改革进入了企业管理范围,即通过进一步明确制度,确定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做到所有规章文件有代号,所有管控有依据。据薛永江介绍,在销售管理领域,“人在哪、货在哪、如何把控费用”是三大难题,“数据就是人的眼睛,我经过大量调研后发现,数据管控可以攻克这些难题。”

薛永江为恩威集团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销售人员配备了定制手机,并且带领公司团队自主开发了量身为恩威定制的药品电子追溯系统,“销售人员何时、在哪里确认哪一批货,都会以数据形式通过手机终端传至总部,而这些数据是考核销售业绩及计算奖金的重要依据,一个软件把分散的点状销售网紧密联合。”据薛永江介绍,这款软件运行第1年就为公司降低成本2000余万元。

在人才战略方面,薛永江精简公司机构和冗员,大幅度提高员工待遇,并推出员工免费午餐项目,以建“家”的理念培育和维护人才,极大提高了员工积极性和企业凝聚力。“高素质人才大量进入公司,元老级员工也对企业保持着极高的忠诚度。”笔者了解到,恩威公司现有职工3000余人,其中博士、博士后、高级工程师32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的58%,是国家定点的博士后流动站。

薛永江的阔斧改革实现了恩威公司的重焕生机,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2.6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10亿元,企业总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终极目标:

树百年恩威,做一流药企

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大批民营企业逐渐在人们视野中销声匿迹,恩威却保持着发展的不竭动力。“家族企业有着不可回避的短板,但我和哥哥通过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化解了可能出现的问题,恩威集团下划分不同板块,形成现代化企业治理结构,大家群策群力,让恩威集团保持生机。” 薛永江说。

回首过往,恩威公司成立至今历经近30年风雨,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公司首创者薛永新提出的 “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的发展理念,始终指导着企业的经营。谈及未来恩威制药发展的终极目标,薛永江用十字简言概之:“树百年恩威,做一流药企”。

眼下,“恩威”、“洁尔阴”两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价值已达到70余亿,掌控恩威制 药发展的薛永江仍未停止筹谋与规划,“一是实施品牌战略,二是走上市之路。”“所谓术业有专攻,恩威制药不可能在所有药品上遍地开花。”据薛永江介绍,目前对于恩威制药初步制定的策略是持续打造洁尔阴品牌的基础上,开发多个销售过亿的子品牌,逐步丰满恩威制药综合性药企的品牌形象,“妇科和儿童药是主打方向,当然也会考虑在适当时机做好向医疗产业链延伸方面的准备”。

对于恩威制药板块,薛永江设定了“三年翻一番”的跳跃式发展目标,意味着每年企业产值要呈现26%的增长,“我们为上市做了很多准备,基础工作十分扎实,可盘子做大了,企业却面临吃不饱的尴尬,上市是恩威制药实现突飞猛进发展的最佳渠道,相信这一天马上就会到来。”

 

采访结束时已近午饭时间,薛永江邀请笔者到员工餐厅简单就餐。正午,开放式的餐厅人气正旺,一个小隔间内,薛永江88岁的老父亲早已在此等候,简单的四菜一汤,爷俩借着午饭时间有一句无一句的与笔者闲聊着,“我是个生活极简单的人,最大的乐趣在工作的成就感中产生,生活原本也就是平凡日子。”薛永江说。

“我这俩儿子几乎没让我费什么神,就是事业心太重,最着急的是永江到现在还没有成个家,光想着工作。”薛父摇头叹道,“工作狂,‘不务正业’。”听父亲如此说,薛永江有些不好意思,笑道,“这件事要靠缘分,总之万事俱备,等‘风’来!”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